抓好产业化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 2015-07-27 09:58:19  |  来源: 福建日报  |  作者: 李碧珍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扶贫开发 贫困户 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金融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6月18日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改善了贫困地区的面貌和贫困群众的生活,积累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广为关注、认同和学习借鉴的经验,收到了较好效果。但在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特色产业发展层次低、增收支柱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保障措施不力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实行精准产业扶贫,带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产业转型升级。

要深刻认识新时期精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开拓帮扶思路。“精准扶贫”工作既是以往扶贫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大胆创新。我省要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整体脱贫的主渠道,抓好产业化精准扶贫,在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统筹、协调各方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引导社会各方将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构建高效帮扶的筹融资帮扶平台。发挥贫困群体主体作用,加强对贫困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职业培训拓展,提高农村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做大做强多元富民产业,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渠道。

首先,实行精准产业扶贫,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扶贫体系。一是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扶持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高山蔬菜、优质林果、生态养殖、农家游等各类特色产业,大力巩固和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科学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山区综合开发、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家庭手工业在内的多种产业扶贫模式。二是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理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养生等需求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我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独特的生态、人文资源,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农牧渔结合、立体养殖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为贫困地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针对不同贫困人口实施差异化产业扶贫模式。一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扶贫模式,建立“公司+基地+贫困户”或“公司+基地+协会+贫困户”生产经营新模式,扶持贫困地区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二是对集体资产进行评估作价,鼓励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野生食品、有机食品,做大做强生态、有机、绿色品牌,一方面农民可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还可得到土地流转收入、打工工资等多渠道收入。三是鼓励群众积极创办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流域漂流等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四是发挥农村能人、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种养业、家庭手工编织业,栽种果树,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鸡、鸭、鹅、猪等家禽家畜,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探索电商助推扶贫的途径和方法。目前,我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多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工业化水平低等原因,尚保留着好山好水好环境,也生产出许多令都市人叫好的农产品,但却“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何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不仅能够卖得掉,而且能够卖得好,让市场广泛认知?这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把电子商务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加快贫困地区“三网融合”建设步伐,完善功能及配套设施,积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网店建设和网店服务的水平。同时,通过免费培训、扶持创业、吸纳就业等方式,搭建贫困人口“网上”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使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此外,也可加大媒体宣传,打造扶贫工作专属电商平台,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科学谋划金融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资金是制约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最大瓶颈。一是加大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整合扶贫资金、重建资金、部门资金等各类资金,加快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二是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手段,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创新产业链贷款模式,带动金融扶贫创新。三是创新仓单质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等多种贷款形式,缓解贫困地区借款主体抵押物缺乏的现实问题,帮助贫困户融资。四是选拔一批金融领域的驻村干部。从金融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高校等部门选拔一批驻村干部,驻村开展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帮助贫困农户量身定制专业化、可操作的融资方案,活用金融产品,让农民能贷到款、会用款、还得起款,提高融资对接的成功率。

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业技术推广、送教下乡”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围绕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等,加强高效生态有机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创新,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农业科技水平,增强贫困户致富能力。以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