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产业扶贫 增强贫困户“造血”机能

发布时间: 2015-07-24 11:22:34  |  来源: 四川日报  |  作者: 杨超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汶川县 扶贫攻坚 扶贫模式

汶川转变扶贫模式,从物质给与到产业帮扶,因地适宜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 增强贫困户“造血”机能

□伍排勇 杨超 文/图

“这些就是今年扶贫局为我们免费发的李子树,我们家栽了200窝。”7月17日,汶川县威州镇增坡村村民蔡清会又来到地里,管护今年栽种的李子树。

增坡村是汶川县典型的高半山村庄,全村共有220户957人,村民收入主要靠卖甜樱桃。全村甜樱桃种植面积达到了800亩,受高半山气候条件影响,甜樱桃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蔡清会家种植的50多棵甜樱桃,今年收入只有3万元。

“输血”变“造血”开创“产业扶贫”新模式

蔡清会家是汶川县因病致贫的典型,年迈的父亲常年患病,去年光医药费就十多万,再加上乐山师院读大学的小女儿一年学费也要3万多。“现在家里经济情况恼火得很,去年村里搞贫困户调查,我们家也就成了贫困户。”蔡清会说。

2015年,汶川县将高半山扶贫推进工程,纳入全县八大工程中的首要工程在全县大力实施,7个乡镇,9个村组得到545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工程支持,切实解决村民在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在今年的高半山扶贫推进工程中,我们县因地制宜,从改善高半山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切实抓好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得到实惠。”汶川县民政和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尚军说。

今年,为帮助像蔡清会家一样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汶川县民政和扶贫移民局一改过去慰问、赠送物资的扶贫方式,深入增坡村实地调研,根据村民的需求,为村里统一采购了28000株青(红)脆李,帮助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尽早摆脱贫困帽子。

“我们高半山主要还是依靠种植业,这次送我们的树苗老百姓很喜欢,只要管理好了,这些苗子创造百来万的效益不在话下。帮助我们村发展经济林木,比以往送东西强多了。”增坡村村支书董代根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近年来,汶川县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从 “产业扶贫”项目入手,对困难群众从简单的物质给与到产业帮扶,因地适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这成为了汶川县深入扶贫模式上的一次重要转变。

壮大村集体经济开辟“扶贫攻坚”新阵地

映秀镇黄家院村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第一批1100头母猪已出栏,收益11万元。这个由36户村民集资入股,汶川县扶贫开发重点支持的集体经济项目投产以来,年养殖生猪将达到3000多头,为村上实现年纯收入近30万元。

“我们村养猪场按照‘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我们出资建厂,企业出猪出饲料,以代养的方式,每头猪能赚取100多元。”黄家院村主任王彩元介绍说。“有了这个集体养猪场,除了股民入股收益,村集体经济也将得到发展,今后村里能够拿出更多的钱来帮助贫困户发展小农产业。”

村民曾发良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将近年来打工所得的2万元在养猪场入了股,“参加养猪场,每年都有分红,这样今后的日子有了固定保障,会好过一些。”曾发良说。

壮大村集体经济,开辟“扶贫攻坚”新阵地,让更多贫困户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受益,成为了汶川县扶贫开发的又一“重头戏”。如今,像映秀镇一样,龙溪乡联合村800平方米的肉兔养殖基地、绵虒镇克约村集体养牛项目、三江镇龙竹村重楼种植基地等一大批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正在建设或已完工投入使用,为汶川县打赢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我们县将积极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到户,使全县33个贫困村7230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落下一户。”尚军说。

据了解,2015年汶川县计划实施高半山扶贫推进工程共4大项89小项,重点在全县范围内的38个高半山村推进道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村安全饮水、村委会维修等工程项目建设。从解决高半山村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通过产业环线建设,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扶贫开发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