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6月3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中山纪念堂隆重举行“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社会各界代表共15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图为领导与首批捐款的企业家代表合影。本报资料图片
广东省大埔县高陂镇桃花村,一个隐藏在粤东北崇山峻岭中的偏僻小村。虽然名字诗意盎然,却难掩落后面貌。直到2013年10月的一天,一众人马沿着崎岖山路向村中进发。对于这支由广州市工商联组织的企业家扶贫项目考察团的成员来说,桃花村的贫困现状,让成员们眉头紧锁。
考察会很快变成了一场募捐会。广州立白企业集团公司总裁陈凯旋当场承诺捐资180万元,为桃花村村民解决行路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广州星河湾集团董事长黄文仔则将改造桃花村小学的任务揽在了自己名下。
桃花村的故事,只是广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的一段剪影。近年来,在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广东省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创新机制、广拓资源,着力搭建“大扶贫”格局,并在这一过程中着力构筑动员平台、培育社会组织、撬动市场杠杆,实现精准扶贫、开发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与成效多赢。
南方日报记者 胡新科 通讯员 文美玲
“平台”之创
设立全国首个省级“扶贫济困日”
“6·30”,是破解广东扶贫奥秘的一串关键密码,也是观察广东社会扶贫行进路径视角最佳的一扇窗口,更是剖析社会扶贫中政府功能与定位不可多得的生动案例。
2010年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启动仪式上,恒大、碧桂园、星河湾、珠江投资等几十家知名企业负责人手托动辄数亿元认捐金额的牌子,接受媒体的轮番“轰炸”。而这张“全家福”,也成为广东社会扶贫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经典瞬间。
6年前,经国务院批准,每年6月30日被确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这是第一个省级扶贫济困活动日。6年间,每到此时,南粤大地便善潮涌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4年,“广东扶贫济困日”累计筹集社会扶贫资金超过150亿元。
在省财政厅扶贫工作组进驻之前,广东省龙川县丰稔镇十二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仕平正在为筹集公共建设资金而发愁。他告诉记者:“村里老板数得过来的那几个,每次捐款都找他们,我都不好意思了。”扶贫工作组给十二排村带来的,是一个总量高达1000万元的“超级礼包”。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便来自通过“扶贫济困日”平台捐赠的社会资金。
广东素有乡贤回馈桑梓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资金往往与血缘、地缘关系紧紧捆绑在一起,导致的现实情况是“穷村老板少捐资便少、富村老板多捐资也多”。“扶贫济困日”发挥的作用之一,便是对社会扶贫资金进行集中整合、统筹使用,并通过定向投放和二次分配,将扶贫资金真正投放到最需要帮扶的贫困村庄。用广东省扶贫办官员的话说,便是“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同时,乡贤捐赠通常数额较小,搞些小建设尚且可行,而当面对大项目建设时,便只能爱莫能助。“扶贫开发虽然主要针对一村一庄、一家一户,但同样需要政府力量通过‘扶贫济困日’这样的抓手,将各方资金‘五指并拢’,形成拳头效应。”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省扶贫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钟韶彬说。
2014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正式设立。钟韶彬认为,国家“扶贫日”与“广东扶贫济困日”定位不同、功能重心不同。“‘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应该坚持不懈地搞下去,并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扶贫工作的重心和热点,精心安排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扶贫日’活动一起,在一年内形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前后两个高潮。”
“节点”之创
用好用活扶贫社会组织
如果说“广东扶贫济困日”是政府凝心聚力为社会扶贫资源做“加法”,那么通过培育扶贫社会组织并发挥其在聚合各方资源、搭建项目平台、分配扶贫资源方面的枢纽作用,广东则又在行政性动员力量和社会性组织力量之间做了一道“乘法”。指向的“运算结果”便是在生长动力源源不断供给下,社会扶贫的根深叶茂。在广东社会扶贫领域,扶贫社会组织以其广袤的生存土壤、灵活的体制机制、过硬的专业团队正发挥着政府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
仲夏夜慈善音乐会、“结善缘·救病童”义拍义卖慈善会、“爱满罐”项目、爱心直达基金……一连串充满文艺气息的项目名称,是广东公益恤孤助学基金会历经10年心血培育起来的社会资金募捐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该基金会累计募款8708万元,资助了广东省35个县(区、市)的19239名孤贫学生,救治了502名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病患儿童。
2015年春节前夕,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村—乐昌市长来镇罗村村民又盼来了他们的老朋友—由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组织的医护人员,时隔一年又来到村中进行义诊。而这,也是广东“健康扶贫工程”的第101次活动。截至2014年10月,该项目共组织开展健康扶贫专项活动100场次,筹集健康扶贫资金物资6000万元,发展健康扶贫定点医疗单位28家,建成村级卫生示范站8家,减免医药费、检测费两亿元,向贫困户提供常用药包1000多个。
资金的抽水机、项目的播种机、信息的交换机—在广东,扶贫社会组织正在成为社会扶贫的网络编织者、资源集散者和品牌塑造者。“政府的作用,就是为扶贫社会组织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帮助他们搞好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公信力,善用、用好他们。”2015年3月12日,广东省委副书记马兴瑞在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调研时如此叮嘱随行的省扶贫办干部。
“主体”之创
现代农业牵手社会扶贫
扶贫,目的在于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在于让贫困群众的腰包尽快鼓起来。如果将镜头拉长,在更为广阔的观察背景上,农业现代化与扶贫开发有着宽广的交集。而在这其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产业扶贫更是互为表里、异曲同工。在扶持社会扶贫做大做强中,广东省通过认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式,实现了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新时期广东扶贫开发战略的接榫。
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潭头村种植潮州柑等水果有悠久的历史,但村民栽培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作为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的潮州市朝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该村原有的水果生产资源,帮助村民提高科学栽培技术水平,并以该村的吉丰柑橘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战略。2014年,公司带动农户1650户,其中重点扶持贫困农户624户,增加贫困农户收入295万元,户均增收4727元,人均增收1050元。公司雇用了固定劳动人员和季节性劳动用工参与水果生产基地和流通中心工作,解决了250多名本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其中75户为贫困农户。
“一粒竹稻米,百姓致富梦。”这是蕉岭县钟章美竹稻专业合作社帮扶兴宁市龙田镇凉伞村村民种植竹稻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而给合作社与凉伞村牵线的“红娘”,则是时任梅州市农业局副局长的刘玉涛。2010年,他了解到竹稻始终无大面积试验场地的情况后,便将合作社负责人引荐到兴宁市龙田镇凉伞村,并与同期扶贫凉伞村的广州市司法局驻村干部对接,把竹稻作为名优特产示范试种。当季便获得丰产。2013年,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钟章美竹稻专业合作社又与蕉岭县新铺镇政府对接,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给农户。2014年,该村共种植竹稻1000亩,仅此一项,就为全村村民带来80多万元纯收入。
“社会扶贫创新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其成长注入了新的潜力,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是广东以市场机制下的双赢思维推进社会扶贫不断拓展空间、增强活力的重要探索。”一名广东省扶贫办干部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