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扶贫创新:不仅要做加法 更要做乘法

发布时间: 2015-06-24 15:59:25  |  来源: 农民日报  |  作者: 付伟 郑可欢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广东 社会扶贫资源 扶贫开发 扶贫资金

  “节点”之创:用好用活扶贫社会组织

  如果说“广东扶贫济困日”是政府凝心聚力为社会扶贫资源做“加法”,那么通过培育扶贫社会组织并发挥其在聚合各方资源、搭建项目平台、分配扶贫资源方面的枢纽作用,广东则又在行政性动员力量和社会性组织力量之间做了一道“乘法”。指向的“运算结果”便是生长动力源源不断供给下,社会扶贫的根深叶茂。在广东社会扶贫领域,扶贫社会组织以其广袤的生存土壤、灵活的体制机制、过硬的专业团队正发挥着政府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

  仲夏夜慈善音乐会、“结善缘·救病童”义拍义卖慈善会、“爱满罐”项目、爱心直达基金……一连串充满文艺气息的项目名称,是广东公益恤孤助学基金会历经十年心血培育起来的社会资金募捐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该基金会累计募款8708万元,资助了广东省35个县(区、市)的19239名孤贫学生,救治了502名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病患儿童。

  2015年春节前夕,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村——乐昌市长来镇罗村村民又盼来了他们的老朋友——由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组织的医护人员,时隔一年又来到村中进行义诊。而这,也是广东“健康扶贫工程”的第101次活动。截至2014年10月,该项目共组织开展健康扶贫专项活动100场次,筹集健康扶贫资金物资6000万元,发展健康扶贫定点医疗单位28家,建成村级卫生示范站8家,减免医药费、检测费两亿元,向贫困户提供常用药包1000多个。

  资金的抽水机、项目的播种机、信息的交换机——在广东,扶贫社会组织正在成为社会扶贫的网络编织者、资源集散者和品牌塑造者。“政府的作用,就是为扶贫社会组织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帮助他们搞好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公信力,善用、用好他们。”2015年3月12日,广东省委副书记马兴瑞在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调研时如此叮嘱随行的省扶贫办官员。

  “主体”之创:现代农业牵手社会扶贫

  扶贫,目的在于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在于让贫困群众的腰包尽快鼓起来。如果将镜头拉长,在更为宏阔的观察背景上,农业现代化与扶贫开发有着宽广的交集。而在这其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产业扶贫更是互为表里、异曲同工。在扶持社会扶贫做大做强中,广东省通过认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式,实现了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新时期广东扶贫开发战略的接榫。

  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潭头村种植潮州柑等水果有悠久的历史,但村民栽培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作为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的潮州市朝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该村原有的水果生产资源,帮助村民提高科学栽培技术水平,并以该村的吉丰柑橘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战略。2014年,公司带动农户1650户,其中重点扶持贫困农户624户,增加贫困农户收入295万元,户均增收4727元,人均增收1050元。公司雇用了固定劳动人员和季节性劳动用工参与水果生产基地和流通中心工作,解决了250多名本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其中75户为贫困农户。

  “一粒竹稻米,百姓致富梦。”这是蕉岭县钟章美竹稻专业合作社帮扶兴宁市龙田镇凉伞村村民种植竹稻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而给合作社与凉伞村牵线的“红娘”,则是时任梅州市农业局副局长的刘玉涛。2010年,他了解到竹稻始终无大面积试验场地的情况后,便将合作社负责人引荐到兴宁市龙田镇凉伞村,并与同期扶贫凉伞村的广州市司法局驻村干部对接,把竹稻作为名优特产示范试种。当季便获得丰产。2013年,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钟章美竹稻专业合作社又与蕉岭县新铺镇政府对接,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给农户。2014年,该村共种植竹稻1000亩,仅此一项,就为全村村民带来80多万元纯收入。

  “社会扶贫创新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其成长注入了新的潜力,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是广东以市场机制下的双赢思维推进社会扶贫不断拓展空间、增强活力的重要探索。”广东省扶贫办官员说。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