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京西稻播千亩保珍贵资源

发布时间: 2015-06-20 18:50:5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巩峥 柯南雁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京西 越富 资源系统 胭脂米 上香一号

上周末海淀上庄镇千亩京西稻开始插秧。

上周末,海淀上庄镇,热辣辣日头底下,久负盛名的京西稻开始了新一季插秧。从320多年前,清康熙皇帝由江南引进“胭脂米”以来,京西稻已先后播种30余个品种。去年起,海淀农科所开展保护性种植,首次将各个老品种集中起来和新品种同播一块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不论色香味,新品种都胜过曾经的皇家贡品。

京西稻“祖籍”江南

人们耳熟能详的京西稻,其实并非某个特定品种。海淀区农科所负责人郑禾介绍说,最初,清康熙皇帝从江南引进“胭脂米”到京西种植,玉泉山水清凉清澈,加之周边土地肥沃,所产稻米籽粒饱满,光润透明,蒸饭富有油性、清香可口。由此,京西稻一炮打响,并被定为贡米。

后来,乾隆皇帝又从江南带回水稻品种“紫金箍”,在玉泉山脚下,现如今的六郎庄种植。1949年后,京西稻品种更新加快,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红芒”“双码头”,六七十年代的“银坊”“水源300粒”,八十年代的“越富”“越富3系”以及新近培育的“上香一号”等,新老相加总共有30余种。

老种子总藏在实验室,就会退化,导致最后无法用于科研。因此,去年,海淀农科所开始集中对老品种恢复种植,和新品种播在同一块地里进行对比研究。

以最早的“胭脂米”为例,320多年前它自然属上等,而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的粗纤维仍然较多,色泽、口感、营养与后来的“越富”“上香一号”等比,都相去较远。气味上,“越富”清香,“上香一号”浓香,也都比“胭脂米”胜出一筹。“从这方面讲,现代人可比过去的皇上有口福。”郑禾说。

面积仅余千亩供科研参观

京西地区种稻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晋,距今已有千年。元代开通通惠河后,海淀一带水稻种植逐渐扩大,至明代形成一定种植规模。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多次修浚永定河,为水稻种植扩充了水源。上庄镇副镇长辛果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种了10万亩。

而从2000年起,由于水资源匮乏,京密引水渠不再供应农田用水,海淀区种植结构大幅度调整,水稻种植面积每年以1到2万亩的面积锐减。到目前仅在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西北旺镇永丰屯村及四季青镇玉泉村,共保留水稻面积1700亩。

眼下,全市农业结构都在调整,高耗水作物大幅缩减,水稻也不例外。郑禾说,目前剩余的京西稻,意义已不在于供给吃食,而是保住北京珍贵的种质资源,以备育种研究。

京西稻的每一个品种经过杂交、选育,都会留下诸多种质资源。目前,海淀地区已经积累了1650 份种质资源材料,正在通过这些资源系统选育高品质的香贡米、五色米等新品种及彩色稻。“未来,它们虽然不在北京广泛种植,但却可以辐射全国,惠及更多人群。”郑禾说。

除去海淀,京郊只有房山长沟、延庆张山营还有少量水稻,两者加一起也不过五六百亩。“除去科研,水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乡土符号、一处田园景观留存在农村,让市民记得住乡愁。”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