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托起群众“小康梦” 陇南文县稳步推进产业扶贫侧记

发布时间: 2015-05-05 18:13:28  |  来源: 中国甘肃网  |  作者: 李智谋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产业扶贫 小康 陇南 文县

近年来,文县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新型农民”的多种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增收,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逐步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科技化的轨道,努力实现着扶贫开发与农业特色产业的互促共赢。

碧口镇水蒿坪村的贫困户杨成义就是电商扶贫行动中的受益者。他在“诚信茶大叔——郭文平”的结对帮扶中,让自家的茶叶走进了扶贫网店,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和实惠。

2010年,退伍军人郭文平注册了文县碧口陇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并注册了“陇上春”和“陇上四十三”两个商标。有了自己的品牌,他的茶叶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了,但创业成功的他想到要帮助更多的茶农走上致富的道路。今年,他在电商扶贫行动中开设了首家扶贫网店,在试运营中把贫困户杨成义家的茶叶卖得火热。

如今,文县正依托优秀网商企业帮扶带动贫困户,在贫困村推进“一村一品多店”模式,让贫困农户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市场上自产自销,让电商扶贫措施精准的落在贫困户身上。

郭文平他就很乐意帮助贫困群众,他说:“目前,扶贫

网店运营的很好,每天都有生意。看着茶农增收了,心里也很高兴。”

文县宏兴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云林说:“我们就是依托“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抱团发展中增强了中药材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群众的收益在逐年提高。”

为了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巨大转变,文县努力狠抓农业产业扶贫措施的落实,着力为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

范坝乡是文县特困片区中贫困面较大的乡镇之一。去年以来,该乡把食(药)用菌种植作为群众增收的主打特色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并着手把店坝、王家建设成为香菇种植示范点,仅3户群众就种植香菇13万袋。

为了把富民产业快速培育起来,范坝乡还以“妇小贷”等惠农贷款为依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帮扶贫困群众种植猪苓、天麻、魔芋,着力发展大鲵养殖和水产养殖、生猪养殖,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

“今年,全乡已发展香菇种植户15户50多万袋。天麻从去年的1户发展到59户,种植面积近1000平方米。春季还新发展龙井43号优质茶680亩。”说起脱贫致富的农特产业,乡党委书记袁玉林如数家珍。

文县就是按照“村村有致富主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方针,把核桃作为覆盖全县的长效主导产业,油橄榄作为近

期主导产业,茶叶、纹党、蔬菜、花椒、水产作为近期见效的重点区域产业,加快培育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切实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碧口镇重点推进茶叶、魔芋、核桃等农特产业的快速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在持续提升。碧口镇党委书记任文海介绍,去年以来,全镇改造低产茶园600亩,新增核桃种植面积850亩,新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魔芋。同时,建成了3个有机茶叶生产基地,4个优质核桃生产基地,3个魔芋种植基地,4个大鲵(娃娃鱼)养殖基地,生态养殖水域面积3500亩,投放鱼苗20万尾,进一步夯实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

“要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就要抓好产业扶贫。”这是扶贫干部嘴上常说的话。近年来,文县就是紧盯“整县核桃、南茶北椒、两江橄榄、库区水产”的发展思路,已流转土地6.12万亩;建成万亩核桃基地3处、千亩油橄榄基地21处;完成经济林综合管护面积75.5万亩,完成核桃高接换优70万株。立足境内五大库区优势水面资源,建成水产养殖网箱2157口;全县规模畜禽养殖场达到116个,规模养殖户696户,肉蛋奶总产量1.3万吨。全县仅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3.56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5%。

如今,随着扶贫产业覆盖率的逐年提高,文县精准扶贫的步伐逐步加快,产业扶贫的实惠为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基

础,也托起了群众幸福的小康梦。

(通讯员李智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