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结束后,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3月4日讯(记者 魏博)2015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结束后,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2015年两会,王文彪带来了《关于将沙漠治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案》。他在提案中指出,土地荒漠化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很多都是荒漠化的土地,如不科学应对和解决,势必将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王文彪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一方面使沙漠治理问题的紧迫性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为沙漠治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我国沙漠治理的技术与模式日渐成熟,已经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如能将沙漠治理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将起到多重积极效果。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沙漠治理,能够直接改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是环境治理最直接、最见效的方式。例如,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经过20多年治理,成功修复和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降雨量增长6倍,由不足70毫米增长到400毫米;沙尘天气次数减少95%,由每年80多场减至2-3场;生物种类增长10倍多,由十几种增至100多种。联合国研究表明,如果修复全球5亿公顷退化的耕地,就能吸收全球由于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的1/3。
二是缓解中国耕地压力。据报道,由于重金属污染、乱侵乱占等原因,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另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土地缺口将高达10亿亩。如何补充10亿亩土地缺口问题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将有条件的沙漠改造成耕地,是一条经过实践证明完全可行的思路。经过努力,库布其沙漠已改良出150万亩厘米级厚、初具耕作条件的土壤。国家有关部门研究结果称,我国26亿亩沙漠中可治理利用的达6亿多亩,如能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技术和模式,至少可以改造出3—4亿亩耕地,相当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1/6多。
三是实现生态与经济、民生的平衡发展。中国西部沙漠空间辽阔,蕴藏着丰富的光、热及生物资源。基于这些资源,钱学森先生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多采光、少用水、高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就是在沙漠治理过程中,大规模实施生态光伏、节水农业、光伏农业、生态旅游、大健康产业等绿色生态经济,变沙害为沙利,变劣势为优势。库布其沙漠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公益化的模式,带动沙区10多万人脱贫致富,创造了305亿元的GEP(生态系统总值),成功探索出一条兴沙之利、避沙之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据估计,如果将库布其治沙模式推广应用到我国可治理的沙漠,将创造2万亿元GDP和上百万个工作岗位,使2亿多沙区群众脱贫致富,从而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四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新亮点。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经验和成果已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可。可以考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修复合作机制”,利用该机制为沿线地区沙漠治理提供技术援助。
“沙漠治理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福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地区生态、民生、经济及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国际合作思路,对提高国家影响力、提高国际声誉大有裨益。”王文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