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减少贫困人口85.6万人

发布时间: 2015-02-13 16:16:39  |  来源: 西宁晚报  |  作者: 张弘靓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扶贫开发 扶贫政策 贫困人口 易地扶贫

扶贫开发是一项事关民生大计的重要工作,“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精准扶贫和区域扶贫攻坚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经过四年扶贫攻坚,我省贫困人口总量大幅减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3.6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年均增长36%。上百万贫困人口直接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并从中受益,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5.6万人,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我省扶贫开发不断传递出蹄疾步稳的好声音。

产业扶贫

让困难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新闻回顾】海南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兼营少量旱作农业的贫困村。近几年该村通过立足实际搞改革,大力发展合作经济,依托畜牧业资源,多方筹措资金组建了完科村牦牛酸奶加工厂,同时加工销售牦牛肉干、方便糌粑等产品,年收入达300余万元;并建立优质油菜、优质青稞、饲草基地4700亩,种植业收入达230万元;建设砂石料厂一处,年收入达75万元,基本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带动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并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突出特色培育产业一个很好的例证。

【扶贫政策】“十二五”以来,产业化扶贫工作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以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村为目标,以整村推进、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化扶贫项目为抓手,着力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

建档立卡,瞄准对象:为了瞄准产业扶贫对象,结合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成果,把1942个最贫困的村和138万最贫困的人口,作为“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攻坚对象。

整合力量,加大投入:以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为平台和契机,动员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套、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依托资源,发展产业:紧紧围绕我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重点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以“十大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民族用品加工,在已实施整村推进、连片特困地区综合产业扶贫项目的1567个项目村中,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248个。

社会扶贫

让困难群众生活充满信心

【新闻回顾】湟中县多巴镇加拉山村属纯农业脑山地区,由于地处高寒地带,无霜期短,冰雹、雨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全村120户村民中,绝大多数还在贫困线以下。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里完成人畜饮水、电力供应设施、村庄道路硬化等工程;20户村民享受了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政策;436人参加了医保、210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应保人数达到了98%。但村民脱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村民脱贫,湟中县把加拉山乡确定为整村搬迁村,由山区整村搬迁到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凤凰小区。同时,为了尽快实现村民脱贫,从2013年起省扶贫局确定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加拉山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在2013年寒冬来临之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委为加拉山的乡亲们送去了全新的棉被、毛毯、大衣,把党的温暖送到贫困山区。

【扶贫政策】“十二五”期间,13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我省1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直接投资8582.9万元,协调引进资金45306万元,主要实施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安居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特色养殖、规模化种植、公益性设施修建、学生营养餐补助等项目86项,资助贫困生2893人次。123家省直机关定点扶贫单位定点帮扶124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7413万元。672家市(州)直机关定点扶贫单位定点帮扶703个贫困村,四年共计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0307.3万元。通过拓展辽青东西扶贫协作,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扶贫开发“村企共建”活动,省内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有效落实,万名干部“五进”活动深入开展,帮助解决农牧民群众贫困救助、扶贫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易地扶贫

让困难群众彻底拔走穷根

【新闻回顾】“从山上搬到山下,居住环境变好了,无论是出行,还是孩子上学、病人就医,都方便多了。”这是李二堡镇牙儿山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村时,一位搬迁村民的心里话。近年来,民和县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截至2014年底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98户10684人。

走进牙儿山搬迁新村,错落有序的庄廓院、新颖别致的新房子、宽阔平坦的硬化路,让人眼前一亮。走进张玉俊家,七间封闭式大房显得格外亮堂,屋内瓷砖铺地,添置的平板电视、时髦家具散发着时尚气息。说起搬迁的事儿,村民张玉俊乐呵呵地说:“原来住的干旱山头,家离乡政府有5公里的路,办事儿各方面都不方便。如今搬迁到这里后,居住环境好了,交通也方便了,赶个集、看个病、到乡镇办点事都方便多了,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扶贫政策】2011年至2014年,我省通过明确搬迁标准、严格筛选项目;开展项目宣传,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合力攻坚;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扶持后续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全省共投入易地扶贫项目资金1551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6035万元,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项目资金57150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71965万元,在8个市(州)、36个县(市)、468个贫困村实施了352个易地扶贫项目,搬迁安置45882户、200636人,完成规划搬迁安置100954人目标任务的198.7%。改善了住房条件、完善了基础设施、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了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投资效益、促进了扶贫方式的根本改变。

精准扶贫

带动贫困劳动力致富奔小康

【新闻回顾】扶贫开发政策让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的刘桂林也看到了生活的改变,土木结构的四间平房如今换成了安居小区的一套两居室。跟过去生活彻底告别的她也开始有了一些新想法:“以前住的很偏僻,想外出打工却担心家里孩子、老人没人照顾,现在条件改善了,就想找点事儿干,要是能学点手艺该多好啊。”

除了帮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还要帮助他们有一技之长,“雨露计划”扶持困难群众有一项技能,成就了群众渴望摆脱贫困的梦想。在安居小区的活动室,来自平安县明达职业学校的老师定期教授着烹饪技能,社区里的40多名家庭妇女闻讯而来,纷纷报名参加。刘桂林在这里也如愿以偿地学到了新本领。

【扶贫政策】配备乡镇专兼职扶贫干事,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十二五”以来,相继开展了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片区县重点县扶贫统计监测等工作,为扶贫开发决策、扶贫开发项目监测提供了依据。

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工作,组织实施短期技能培训,2011年到2014年,对24502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了专业的短期技能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四年来筹措资金2600万元,对职业学历教育补助。“雨露计划”实施方式试点改革,累计使我省67770人次接受本地和异地中高等职业教育及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子女受益,引导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