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1.1亿助16.6万贫困人口脱贫

发布时间: 2015-02-13 09:33:35  |  来源: 辽宁日报  |  作者: 王慧 周明 崔振波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贫困人口 村容整洁 贫困村 贫困户 群众力

“如今政府把专家请到了农民家门口,面对面地讲知识、手把手地教技术,还给咱出谋划策,想法子找门路,咱农民靠产业致富更有信心了。 ”2月10日,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红透山镇沔阳村村民李玉峰对记者说。沔阳村是省级贫困村,长期以来,传统经营模式始终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发展。为让村民打开眼界,了解市场信息,去年年底,抚顺市扶贫办专门邀请了农业专家来到村里为村民带来致富信息与农业知识。驻村扶贫工作队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科学制定并认真实施帮扶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帮扶项目。如今,村民们上产业项目奔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干劲也越来越足。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抚顺市以深入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切入点,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不仅基本解决了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同时,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特别是实施第二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再次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抚顺市扶贫工作抓住了影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要害,精准发力,一举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工作突出教育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力拔穷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协作,整合了14家培训机构对近两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实施了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的培训,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思富求变的积极性,脱贫致富的本领不断提高。

突出产业培育,帮助贫困群众力改穷业。经过几年的扶贫支持,全市贫困地区基本形成了以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为主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增收致富产业格局,特别是紧紧瞄准贫困村、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小农经济的格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比较优势产业,形成贫困村村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家家有增收项目。

突出移民搬迁,帮助贫困群众力挪穷窝。近年来,抚顺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精心实施移民扶贫,并确保了移民人口“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948户贫困户实施了移民搬迁,挪出偏僻穷窝,过上了好日子。

突出设施建设,帮助贫困地区换新貌。多年来,抚顺市以村镇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设施为抓手,打造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村容整洁、管理有序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截至2013年,全市实现了公路、用电、电话和电视信号村村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突出金融服务,帮助贫困群众力破穷障。即采取商业化运营和政策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抚顺市在290个村推行了互助式扶贫和小额信贷扶贫,用于支持农户生产发展的扶贫周转资金已经增加到1.79亿元,年可扶持贫困农户近2万户(次)。同时,建立了抚顺市数字扶贫平台,实现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全程数字化管理。

破“五穷”不仅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使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从扶持温饱型向推动发展型的转变。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扶贫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扶贫工程,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亿元,对5.95万户、16.6万贫困人口实施项目到户扶贫,对948户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对20家省以上扶贫龙头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资金支持。省直19个帮扶单位,为帮扶村直接投入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4458.3万元,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