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漠化走向生态文明的“晴隆模式”

发布时间: 2014-10-14 17:01:1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石漠化 生态文明 晴隆模式

“晴隆模式”的启示

1、把农民增效益与生态有效益相结合。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已成为我国持久发展的三大自然生态问题。在西南地区如何防止石漠化,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课题,因地制宜,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失为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的一条道路。晴隆人的生存,原本只依靠高度石漠化的山旮旯里抠出来的一点土地维持生存,而今广阔的荒山资源变成种草养羊的宝地,为这里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收入。弃农就牧的耕地变为草场,一盘死棋由此变活。

通过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使昔日种粮为生的农民有了较好的经济收益,达到了扶贫开发、富裕农民的目的。一些农户通过几年的养羊,钱袋子鼓起来了,有的盖起了新房,有的买进了各式各样的家电……。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洪绂曾认为晴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创造了三种模式值得全国推广:①南方喀斯特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迅速脱贫致富的模式;②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成效显著的模式;③国家企业和农民利益有效结合的机制模式。

2、领导重视,打一场“人民战争”。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根本原因是领导重视,打一场“人民战争”。一是思路好。二是模式好。三是机制好。晴隆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一件大事来抓。2009年出台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县,建成百万只羊基地县的意见》,明确了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大县的目标和措施。2011年提出了“1238”的发展目标,制订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县里从县林业局、县草地中心、县农业局抽调技术人员配合乡镇,所有抽调人员由乡镇统一安排,帮助乡镇发动群众做好种草养畜工作。全县农民踊跃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农民参与的种草养羊格局,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3、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效益在于种草养畜同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既是扶贫开发项目,又是晴隆县域支柱产业。为了提高产出效益,从种草养畜到加工销售,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县里设立了晴隆县生态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一手抓养畜的发展,一手抓产品的加工销售,做到了通盘考虑、协调发展。种草养畜以农户为基础,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公司抽调技术人员去第一线指导农户种草养畜,安排农户的品种改良,负责防疫和其他技术服务。以公司机制处理与技术人员及农户的关系,以保证技术人员工作效率和农户收益,形成了产业化架构,在农户得到显著效益的同时,催生一个县域龙头企业。晴隆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但实现了农户的转型,也实现了技术人员的转型,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事业机构的改革。随着肉羊生产线的投产,使农户养殖的肉羊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民再也不愁卖羊肉难了,改变了各自卖羊,无序竞争,互相压价,效益受损的状况。反之,随着草地的扩大,养羊农户的增多,肉羊出栏数量的增加,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肉羊资源,保障了企业的收益,从而实现了农户和加工销售企业的双赢。(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上一页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