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故里的连片扶贫开发与“田埂革命”

发布时间: 2014-10-14 16:17:3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小平故里 连片扶贫 开发 田埂革命

四是推进品牌化。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坚持以优势树品牌,以特色创品牌,突出本地特色产业,注册了龙安柚”、“思源蔬菜”、“金广安蔬菜”等农产品商标,提高产品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项目区还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半径,增加市场容量。主动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瞄准重庆这座近千万城区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农产品推向重庆大型综合市场、大型超市和酒店、餐桌,把项目区建成重庆优质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项目区还重点瞄准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生态效益农业的农业产业项目,全方位开展农业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农业产业转移。为了搭建交易平台,在每个项目分区专门设置了300平方米左右的交易市场,使商家与业主、企业实现直接对接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目前,已实现招商引资项目5个,引进资金2300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

广安区特色疏菜产业

(四)实施基地托管,增加农民收益

为了维护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的利益,项目区积极探索“反租倒包、定单回购、利润分成、保底计薪”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着力在基地托管上下功夫、做文章,走出了一条“农民零风险、收益最大化”的现化农业发展新路。

——业主承包,公司经营,农户参工,保底计薪

该模式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依托项目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变农户为产业工人,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户增收致富目标。具体做法为:龙头企业在园区承包一定规模的流转土地用以规模化经营,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实行企业员工聘用制,招聘园区土地被流转的农户为企业员工,农户经企业专业培训后上岗,根据其技能水平,确定保低月薪,每月务工工资按照当地劳务市场的标准计算,高于底薪照实支付,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企业员工计发一定数额的奖金,以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该模式的运作,企业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益;农户实现了“种自己的田,领公司的钱”,完成了从农户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成为按月领薪的企业“工人”,更重要的是远离了市场风险。目前,园区以广安春叶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已招聘、吸纳农业产业工人800余名,农户实现人均增收850元以上。

——业主租赁,返租倒包,联合经营,订单回购

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托管合同,双方实行联合经营、集约生产、利益共享,达到农企互惠共赢的目的。具体做法为:业主在园区土地流转合作社租赁一定规模的土地后,将所租赁土地无偿返租倒包给有能力进行农业化生产的园区农户,并签订托管合同,双方按照“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统一分配利润、农户分户生产”的原则进行合作。业主主要负责产前培训、供种,产中服务、监督,产后回收、销售;承包农户主要负责田间作物的日常生产、管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农作物成熟后,农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每亩土地农作物最低产出率向业主无偿上交合格的农产品,每亩土地多产出的农产品,业主将按合同保护价统一进行回收,如承包农户月收入低于务工保底薪酬则保底计发工资,在保证其基本收入的前提下实现承包农户的利益最大化。目前,园区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的承包农户每亩每年收益是传统分散种植收益的7至8倍。

以上两种基地托管模式有效改变了现代农业投入不足、发展不力的局面,是广安连片扶贫开发区在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上的有益探索。通过采取这两种基地托管模式,试点项目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业主实现了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生产,其产品销售收入、经营规模、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加和扩大;项目区及周边农户借助项目区龙头企业和业主在项目、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技能,逐渐成长为新型农民,大力发展现代种养殖业,在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基地托管使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等系列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化,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繁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