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县移民搬迁

发布时间: 2014-10-14 15:48:2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阜平县 移民 搬迁

【案例背景】

阜平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保定市西部,总面积2496平方公里,人口21万,辖5镇8乡、209个行政村、1131个自然村。全县山场面积326万亩,其中林地110多万亩,耕地面积10.4万亩,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阜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八七”扶贫攻坚以来,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阜平的贫困乡村大多地处偏远,在各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工作举措,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一些偏远深山区的自然村,生存环境恶劣、资源严重匮乏,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一般的扶贫措施成本高、效益差,很难走出“脱贫又返贫”的怪圈,群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银河、老爷庙两个自然村1997年只有126户438人,两村距县城75公里,距乡政府35公里,老爷庙村还有一半村民居住在一座随时有崩塌危险的山崖之下。解决“通电难、行路难,学生入学难”“三难”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投资。据测算,从乡政府吴王口架线输电到两村需投入资金80多万元,按普通标准修通吴王口到两村的道路需投入资金200多万元,仅这两项投资就几乎等于当年上级拨付阜平财政扶贫资金的总额。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决定了这两村的扶贫模式必须是移民搬迁;而吴王口乡山高沟深,耕地短缺,实施就近搬迁在地理、资源等条件都不具备。移民搬迁的必然性和向县城周边集中搬迁的优先选择性是实施第一山移民搬迁工程项目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两村集中搬迁开始,阜平在搬迁中摸索,在这搬迁中总结,走出了一整套符合阜平实际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之路。

一、移民搬迁工作主要做法

阜平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可以用“一条宗旨”、“三种形式”、“四个结合”来概括。“一条宗旨”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种新式是:“集中搬迁、就近搬迁、插花搬迁”;“四个结合”是:“搬迁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与荒山开发相结合”。 1997年至2010年,阜平通过三种新式,累计完成扶贫移民搬迁3345户、11919人。

(一)因地制宜,“三种形式”搬迁。

1、集中搬迁,换了天地换了人

(1)无奈的探索,成功的先河

针对银河、老爷庙两个“死贫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困境,1997年,县政府出资8万元,在县城周边第一山村购买荒山800亩,决定将吴王口乡银河村、老爷庙两个自然村集中搬迁到第一山。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要求,扶贫办安排专人协调指导,补贴扶贫资金,搬迁户投工投劳,劈坡整治房基地200亩。建房时每户补贴扶贫贷款1万元,按照砖砌墙、水泥筑顶,4间100平米的标准,到1999年底,第一批42户搬迁户全部迁入宽敞明亮的新房,一个崭新的移民搬迁新村在大派山下拔地而起,国管局原副局长唐树杰亲自为搬迁村命名:“幸福村”。

为保证搬迁户生活保障和搬迁新地的各项权益,阜平县委、县政府出台专项优惠政策,规定搬迁户户籍全部迁入阜平镇,享受与第一山村民同等的政治、福利保障待遇,适龄学生全部在县城就读,同时,保留原籍的财产权、林权、土地使用权。这一整村搬迁形式因其“亲情不断、乡情不改、乡音不变”受到搬迁户欢迎,在河北省属于首创。

在随后的15年里,第一山移民村持续扩容,将其他偏远乡镇的死贫村搬迁到幸福村。经过7期建设,目前幸福村已成为有搬迁户320多户,1120人的搬迁村。

共计累计投入搬迁资金3300多万元,其中扶贫贷款资金42万元、县财政资金48万元、省级扶贫资金22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50万元、搬迁户自筹2840万元。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