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发布时间: 2014-10-14 15:27:1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开源•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 扶贫 致富

开源•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是股份制民营企业,下属15家分子公司、3个文化团体和2个农业科研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湖南省“文明单位”、“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

集团一直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感恩回报社会作为报效党、国家和人民的自觉行动。自2006年开始,集团将扶贫帮困的重点放在武陵山集中连片区域,以旱杂粮产业为带动,以党建为切入点,以自然村为单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主导向,以实现互利双赢为目标,探索出了一个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产业帮扶模式,几年来,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6亿多元,实施项目20多个,组建各种旱杂粮专业合作社16个,覆盖和带动武陵山片区中的9县14个村2万多农户,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主要做法是:

1、制定帮扶规划。成立产业帮扶小组,董事长任组长,5名骨干和帮扶村支部书记为成员。制定产业帮扶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使产业帮扶工作与集团的产业发展融为一体。集团发展与产业扶贫,达到方向、目标和效果一致。

2、探索帮扶模式。将企业的产业、资金、市场、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特色资源结合起来,探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模式。主要探索了五种产业带动模式。一是联办开发公司模式。在与慈利县象鼻嘴村的合作对接中,公司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村委会和村民以土地、产品、实物入股,联合成立农业开发公司,统一组织村民发展种养业。每年收购的各类农产品价值超过500万元,仅此一项,给当地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村民年收入由2006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2年的10000多元,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社模式。几年来,先后在武陵山片区的古丈、花垣、凤凰、慈利、沅陵、石门、安化、江华等组建了绿豆、苦荞、苗木等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5万多户,带动农户1万多户。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统一发放作物种子、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统一制定生产标准、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农业产品),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规模效应。其中有1个合作社为全国示范合作社,3个省级示范合作社,重点扶持种养专业大户200多个,带动其他农户发展生产。三是创建集中产业园模式。先后投资1.5亿元,建设九道湾生态农业产业园和杂粮经济产业研发园,以旱杂粮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来支撑产业扶贫长久发展。四是党建互帮互助模式。依托集团党委,与对接村结成党建互帮互助对子,支持其建立党员学习室和活动室,支持村支“两委”发展集体经济。五是光彩基金结对帮扶模式。集团先后成立了“感恩慈善基金”和“党员奉献基金”。集团还实行“两分钱工程”(集团产品每销售一件(盒、袋、瓶),提出2分钱用于扶贫帮困)目前已筹集资金500多万元,资助建设学校3所,长期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81名、贫困户516户。

3.推动全面帮扶。集团以“项目”、“产业”、“党建”为突破口,与对接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上的全面帮扶。一是从观念上引导。专业合作总社负责人兼职对接村党支部书记和负责党组织人同时,吸纳村干部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组织村民到企业园区和厂区实地考察,树立脱贫致富信心,帮助其转变观念。二是从技术上支持。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集中培训,发放技术手册。三是从人才上培养。通过跟着企业学习,参与专业合作社管理,将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带回去。四是从就业上帮助。每年都向武陵山区招聘员工,对有务工意愿的农民开展就业培训,及时安排到公司就业。

4.做大做强产业。集团选择适应武陵山区的自然环境的旱杂粮产业,形成了从种植、收购、研发、加工、仓储、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武陵山片区特色杂粮产业。已拥有专利技术15项,著名商标2个,开发出四大类30多种杂粮新产品,首创湖南杂粮种植标准6个、绿色产品6个,年产能达30亿元,使产业扶贫有了坚实的支撑。(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