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兴农砂石厂合作社 开发式扶贫见成效

发布时间: 2014-10-14 14:52:1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乃 合作社 开发式扶贫

乃东县结巴乡滴新村兴农砂石加工合作社(简称合作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总资产达2900余万元,发展社员814人、解决村民就业756人。八年来,合作社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自己回报社会、共同致富的宗旨,累计在滴新村和周边村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100余万元,采取开发式扶贫方式,全力推进扶贫事业向纵深发展,目前滴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1533元,年均增幅达20%以上,位列全地区前茅,先后荣获山南地区“支农建农先进乡镇企业”、自治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 统一思想,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计划

合作社凭借对本村贫困现状、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的深刻把握,通过认真调研、周密论证,按照“基础先行、产业优化、民生为重、造血为主”的思路,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科学制定了基础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公益慈善事业等扶贫开发计划,并提交两委班子和村民大会集体讨论研究,反复完善、积极宣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形成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 突出实效,全力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合作社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扶贫计划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为重点,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积极扶持基础建设。合作社先后投入439.5万元,硬化村道12公里、新建5000立方蓄水池一座、开垦耕地180亩、新打机井6眼和改扩建了村委会,投资39万元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投资32万元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投资7.5万元建设了村卫生室,目前村容村貌极大改善,环境整洁、绿树成荫,群众焕发出了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投入资金374.3万元,为村集体购买了机耕、机播、机收等大中型农用机械,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粮油作物农机作业率达95%以上,同时为全村群众免费提供化肥,全部承担农机、机井等设施设备的维护和运行费用,投资67万元发展短期育肥业,投入60万元开发生态园林度假村,支持村委会成立了农机和种植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夯实了基础。

(三)积极加强生态建设。合作社始终不忘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先后共出资64.5万元修建防洪堤1500米、荒地造林1600亩,投入58万元防沙治沙1500亩,风沙得到有效控制,全村呈现出山青水绿的美丽景象。

(四)积极开展技能扶贫。技能培训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拓宽农牧民收入渠道、提高农牧民劳动技能,合作社累计投入经费14万元,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余人,其中汽车驾驶5人、装载机和挖掘技术员7人、农机作业人员8人、水泥砖制作工5人、石材雕刻技工25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群众增收夯实了技能基础,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

(五)积极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合作社2006年-2013年资助教育发展资金72万元,目前全村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大学生达40余人、垫支学费14万余元。大力兴办慈善事业,累计为全乡38名五保户发放救助金30万元,为贫困家庭发放慰问金16万元,救助大病患者12万元,为四川5.12地震灾区捐款2.5万元、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3万元,高度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强化提升,积极打造扶贫开发新亮点

通过合作社多年的扶贫开发,滴新村从过去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今天“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起到“扶贫一个村,辐射一个乡,影响一大片”的示范作用,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了新途径、总结了新经验。

在下一步工作中,合作社将进一步巩固扶贫开发成果、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一是以本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建立大棚蔬菜基地50亩、扩大人工种草面积1100亩,发展奶牛养殖130头、藏香猪200只、藏鸡3000只;围绕“产城一体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做好滴新村生态园林度假村开发,努力将度假村打造成为集住宿餐饮、旅游休闲、特色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花园式度假场所。二是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业合作社的功能作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民市民化,推动农村改革取得新成效。三是继续做好公益慈善事业,支持村委会做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电等公共服务,加强对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脱贫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