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 共奏扶贫发展主旋律

发布时间: 2014-10-14 14:47:52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福建 南安市 扶贫 发展

理念传递 结对帮扶

共奏扶贫发展主旋律

---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甘肃贫困村结对帮扶案例

甘肃省扶贫办

一、背景与概况

梅山镇蓉中村位于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镇区中心附近,是一个不靠山、不靠海、没有矿产资源的小村庄。全村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亩,人口2900多人,640户,10个村民小组。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村党委书记、党的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李振生的带领下,蓉中村社会经济状况得到飞跃发展。2013年蓉中村工农业产值达11.2亿元,村财收入4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300元。

蓉中村的发展是在全体村民发扬自力更生、敢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的基础上,闯出的一条“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发展路子。是敢于以“小村庄做大文章”的勇气,使蓉中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村财实力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空前繁荣,创先争优硕果累累,文明之花处处盛开。蓉中村成为了中央文明办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点、中央级文艺院团联系群众基地和福建省创新社会管理先进集体,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首批妇女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加快甘肃省脱贫致富步伐,拓展社会扶贫渠道,2012年5月,经甘肃省委主要领导牵线搭桥,蓉中村和甘肃的两个贫困村——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成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共建村。通过建立共建村帮扶机制,使甘肃结对帮扶的贫困村的贫困群众有机会学习和借鉴蓉中村的发展经验,转变理念,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变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提高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全体村民谋求发展的领导力。两年来,在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甘肃省与福建蓉中村建立了村级帮扶机制的武山县北顺村、会宁县钟家岔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村经济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本模式与内容

(一)基本模式:

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甘肃贫困村结对帮扶社会扶贫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传递、增强信心”。扶贫先扶智,培育贫困群众的致富理念是关键。蓉中村在帮扶北顺村和钟家岔村的过程中,借鉴蓉中村的发展路径,重在鼓励村民开阔眼界、增强信心,培训和发挥“精英种子”在脱贫致富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通过采用多渠道融资和参股的形式,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盈利能力和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村民利益,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重在提升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和“造血”机能。三是同步推进商贸、种植(养殖)、小微企业和党建强村四轮驱动发展模式。在贫困村大力启动商贸活动;围绕扩量、提质、增效、产业链延长,大力实施种养业项目;在贫困村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园,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加强党建强村,通过强化党建工作,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基层党组织威信,放大基层党组织在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二)主要内容

扶贫先扶智。自2012年以来,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支部书记李振生的组织协调下,带头掏腰包和发动志愿者团队出资,将北顺村、钟家岔村72名青年分三批送到蓉中村参加实地培训,并发放误工补贴和通讯、电脑设备。2012年6月,第一批学员被送到了蓉中村,参加一个月时间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并安排与蓉中村企业家面对面交流。2012年8月,报名参加第二批培训人员超出预定名额,培训活动受到贫困村青年、大学生的强烈欢迎。

商贸推进。蓉中村帮扶联系村在钟家岔、北顺分别创办了蓉家公司、蓉顺公司,每家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其中30万元由钟家岔、北顺村集体出资;公司股东还包括蓉中村志愿者团队成员和钟家岔、北顺村民。村民自愿入股,也可自由退股;持股只管分红,不承担市场风险。公司利润的15%交钟家岔村、北顺村,5%交蓉中村,均作为集体收入;剩下的80%由村民按持股比例分红,不承担风险,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培育村民自我发展的“造血”机能。

种植(养殖)先行。在蓉中村的引导下,北顺村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已建成668座日光温室和300座塑料大棚;钟家岔村以养羊为主导产业,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重点扶持100个专业户,每个专业户养30只母羊;蓉中村借出75万元买羊种,合作社负责解决饲料加工和疾病防治问题。同时蓉中村在北顺村、钟家岔村还分别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园。待两村的集体资金壮大后,再引入大项目,村集体可选择项目入股。

党建强村。在帮扶结对过程中,蓉中村重视北顺村和钟家岔村的党建强村工作。2012年6月,在蓉中村的带动下,北顺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钟家岔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通过强化党建工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凸显,党组织威信越来越高,去年两村发展青年党员32名。

(三)主要创新做法

一是注重“种子精英”培训,传递致富理念,增强脱贫自信。在我省大部分贫困地区,思想理念的狭隘和观念落后是造成贫困的最主要原因。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的贫困人群,在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中渐渐养成了难以打破的贫困思维定式和习惯,摆脱贫困的能力和勇气都十分有限。在本帮扶项目中,正是通过开展“种子精英”培训,从改变贫困人口的见识和观念入手,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从思想上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桎梏。

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培育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本帮扶项目通过将蓉中村在多年的扶贫和发展过程中摸索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和运用在北顺村和钟家岔村,实施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商贸和产业项目,通过传、帮、带,培育贫困村集体经济力量,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打破长期困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困境。充分体现出“扶贫先扶智”的扶贫方式对解决贫困地区长期性贫困问题的作用和意义。

三是把扶贫工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我省大部分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村,不仅自然条件落后,在物资、资金方面严重匮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事业发展和科技文化建设的薄弱地区。长期以来的生产资源匮乏、社会发展滞后、文明建设薄弱的现状,使我省贫困地区陷入长期性贫困,导致贫困人口精神面貌不佳、脱贫致富信心不足、贫困面貌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困境。正如北顺村的一位村干部感慨地说:“农民被贫穷吓怕了!他们连1000元的跟头都栽不起,不敢搞养殖或投资其他行业,只能苦守着田地,越守越穷。”

蓉中村作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首批妇女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经验,深知加强贫困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增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勇于奋发精神力量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帮扶过程中,蓉中村把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能力建设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之一,把贫困村创业带头人培训、商贸项目、种养业项目、基层党建等帮扶工作有机贯穿和结合起来,通过帮扶项目“硬件”和“软件”项目内容组合机制,打破贫困村“能力贫困”困境,提高了扶贫项目实施成效,提升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能力建设,激发全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成效与作用

(一)具体成效:

1、培育了大批创业致富带头人。蓉中村对甘肃的北顺村和钟家岔村的帮扶是把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作为切入点,首先从北顺村、钟家岔村选出72名青年,以“走出去”的方式把他们送到蓉中村接受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通过组织他们与蓉中村的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亲眼见证蓉中村的发展历程,不仅帮助他们增长了见识,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了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正如北顺村党委书记刘天绪说“发家致富,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信心足了,感觉日子有盼头了!”。

在这些培育的创业致富带头人里面,不仅包括已经长期在北京开长途车的张文研、在新疆搞城市供水管网施工的刘浩东、在外地做铝合金门窗的史富兵,还包括新近毕业于兰州政法大学的包争荣等一大批农村有为青年。蓉中村的企业家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甘肃贫困村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深深地吸引着这些农村青年重新回到农村带领父老乡亲实现“致富梦”。这些经过培育的“精英种子”眼界开阔了,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成为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2、激发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蓉中村的指导和帮扶下,这些在接受了蓉中村企业家指点和培训的“精英种子”回到家乡后,在北顺村、钟家岔村先后创办了一些小微企业。建立了小尾寒羊养殖场、建筑工程公司、蔬菜配送公司、鸳鸯玉工艺品开发厂等……小微企业,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创业。同时蓉中村在钟家岔和北顺,各投资兴建了一个小微企业创业园,引进南安籍港商蔡培辉注资15万元,助力钟家岔的创业带头人雷楚强创办小型日化企业,填补了当地空白。这两个创业园创建半年多,就催生了9家企业,2013年产值达200多万元。2012年,钟家岔村、北顺村一起摘掉了戴了几十年的“空壳村”帽子。经过村村联手共建推动,北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实现翻一番的基础上,2013年达到1.0026万元,较上年增长80.3%,成为全县第一个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村(2011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60元,2012年达到5545元)。钟家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实现翻一番的基础上,2013年达到7832万元,较上年增长71.5%(2011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80元,2012年达到4568元)。两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都达到了30万元。

(二)主要作用:

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甘肃贫困村结对帮扶社会扶贫创新模式是充分发挥我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机制,发扬企业家社会责任和探索“先富带后富”及“实现共同富裕”模式的大胆实践。在这个村级结对帮扶机制中,政府承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围绕融资担保、土地流转等关键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双联”干部、金融机构积极为参加帮扶的“蓉中村企业家”和接受帮扶的贫困村企业家出主意、想办法,提供支持和协调服务。蓉中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积极发扬企业家社会责任精神,将政府扶贫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传”、“帮”、“带”,将蓉中村脱贫致富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甘肃的北顺村和钟家岔村。通过创建小微企业,向市场要财富,让发展的星星之火在甘肃贫困村形成燎原之势,成为贫困村实现“造血式”脱贫致富的动力源泉。

四、经验与启示

(一)基本经验:

1、培育创业带头人,打破“能力贫困”困境是关键。甘肃大部分贫困村相对封闭,很难接触到新思想、新观念。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农村改造、农民致富一直跳不出发展种植、养殖、劳务经济这三条路。通过蓉中村在村级帮扶结对中对甘肃贫困村的主动介入,因地制宜地复制蓉中村的发展经验。通过培训创业带头人,在贫困地区引入先进脱贫理念,应用蓉中村跳出农业抓农业的经验,为甘肃贫困村全方位打开全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培育创业带头人,打破“能力贫困”的困境,克服贫困群众“越怕越穷、越穷越怕”贫困恐惧心理,为贫困村的发展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2.发挥市场驱动功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是核心。在帮扶过程中,蓉中村注重发挥市场驱动功能,在钟家岔、北顺分别创办了蓉家公司、蓉顺公司,每家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其中30万元由钟家岔、北顺村集体出资;公司股东还包括蓉中村志愿者团队成员和钟家岔、北顺村民。为了鼓励村民参与并自愿入股,对村民提供可自由退股、持股只管分红和不承担市场风险等优惠条件。重在鼓励村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勇气和积极性,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自我发展的‘造血’机能。蓉中村还分别在北顺村、钟家岔村通过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园,在积累集体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种植(养殖)项目,大力发展蔬菜、养羊为主导产业,围绕扩量、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育农民专业户在市场信息研判、产品供需市场分析、产品营销、价格谈判等方面的能力。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拔掉穷根。

(二)启示:

蓉中村的致富经验表明“致富理念”是关键。北顺村和钟家岔村在帮扶前的贫困状况与蓉中村最初贫困状况比较相似。蓉中村不靠山、不靠海、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2分,曾经是“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路子”的贫困村。钟家岔村处于典型的旱山塬区,年降雨量仅仅200多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多毫米,自然条件严酷,庄稼成活率低,村民几无增收渠道。

蓉中村的改变是从改变理念开始,通过村委会聘请职业经理人,开办企业,一步步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把一个困顿的农业村转变为富庶的工业村,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子。在蓉中村的帮扶下,北顺村和钟家岔村的改变也是从转变致富理念开始,通过引进和培养农民创业带头人,带动老百姓换脑筋。将贫困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起抓,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发展面貌,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彻底拔掉穷根。

为推广蓉中村的这一有效做法,甘肃省、宁夏自治区、福建省和国务院扶贫办“三省四方”共同研究确定,2014年10月下旬开始,实施“闽甘合作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培养工程”,以我省贫困地区村“两委”干部、村干部后备人选、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种养殖大户等为主要培训对象,组织2期300人赴蓉中培训基地强化学习1个月,返回后再进行创业培养11月,为我省贫困地区培养一批致富创业带头人。(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