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来了金司令 敢叫日月换新天——金文元扶贫事迹

发布时间: 2014-10-13 16:21:2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国务院扶贫办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扶贫 事迹 建设 致富

一、基本情况

金文元同志是吉林省安图县人,朝鲜族,延边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军队退休干部。1951年4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10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先后两次荣获沈阳军区学雷锋奖章,5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2004年7月退休后不恋安逸生活,毅然回家乡安图县石门镇大成村创业、带民致富。10年来,先后出资70余万元,协调地方投资320余万元,创建种植养殖协会3个,带建致富项目10个,协建民生工程4个,他的行动赢得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拥护和信任。中央电视台、延边电视台、延边电台、吉林日报、延边日报等主要媒体对他的事迹相继作了报道,在部队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二、基本模式与创新做法

(一)建立优秀文明村党支部

大成村是朝鲜族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过够了穷日子的村民,借助语言优势纷纷到韩国打工,村里青壮年走了,不少房屋空了,在家党员年龄老化,村支部功能弱化,留守村民酗酒、赌博、信教的越来越多。金文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找到村里的老支书和村民同他们交流致富的想法,可都被泼了冷水。他回到沟里琢磨了好几天,得出个理儿来:“想让村民富,山沟里要有顶梁柱。如果村支部建设搞不好,群众就失去了主心骨,党的政策再好,大成村也很难甩掉落后的帽子。”

可是想建好一个村党支部又谈何容易,这些年村里的党员年龄大、数量少,为了给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他每年七一都为党员上党课、组织集体过党日,都吸引青年团员参加,用朴实的语言讲党的创新理论、国家的惠民政策。他还经常向大家灌输一个道理,基层党员体现党的形象最直接,党员怎么干,群众都在看。2006年,金文元出钱租车,发动村支部组织20多名党员和青年,到龙井市五味子基地集体过党的生日,请技术员讲解培养技术、发展前景,请基地经理讲创业历程、产值效益。这堂特殊的党课,让大家深受教育和感染,增强了带头创业致富的信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8月,金文元刚到大成村时,看到村民外出交通非常不便,通往石门镇的木桥还是50年代村里自建的,桥长180多米,距河面近5米高,桥下平均水深1米多。桥上的木板年久失修,到处都是破洞,过河很危险。但走另一座石桥,要绕行3公里多,老人、孩子走不了远道,村民没有车,有急病也耽搁不起,多数人还是选择走这座破木桥,多次发生小孩、老人、赶夜路的村民掉到桥下的事。听说这些事后,让时任州人大常委的金文元掉下了眼泪,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我得帮乡亲们把这座桥建起来!”

他当下返回延吉市,咨询专家、查阅资料,又多次到大成村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历时一个多月,形成了一份详实的修建人行铁桥的方案。为顺利提交议案,他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挨个登门拜访州人大、解放军和武警代表以及其他县市的代表,向他们陈述议案。望着当兵几十年从没有求过人的金副司令,为百姓利益不辞辛劳四方奔走,代表们认真阅读议案,纷纷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年州人代会顺利通过了该议案。会后,州委责成安图县委、县政府妥善解决。但安图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捉襟见肘,年度预算已经执行,县政府希望把这件事往后放一放。金文元激动地说:“县里困难我能理解,但老百姓的事儿比天大,这个事儿不能缓啊!”在议案回访时,他毫不客气地填了“不满意”。他下定决心:“宁肯多磕几个头,也要把桥架起来。”经过他多方奔走,全力协调,州里最终决定采取县财政先行垫付、州财政随后拨付的办法,挤出24万元为大成村建桥。

修桥的钱有了,但并不多。金文元和村支书找了几个工程队,由于已到了11月份,已经开始下雪,施工难度高,工程利润小,没人愿意接这个工程。他找到老山前线的战友帮助建桥。为确保大桥质量,他穿着军大衣,整天冒着严寒与工人一起抽水灌桩、焊接铁板、架设钢索。在挖桥桩时,由于河水边抽边往上返,作业十分不便,天气又冷,工人一看条件这么差,又挣不到多少钱,都想撂挑子不干了。金文元诚恳地请求工人:“乡亲们眼巴巴地盼着修好这个桥,干到现在这个程度,很不容易,大家就帮帮忙吧。”说完,他就穿上水靴下水作业,村民也纷纷赶来帮工,工人们被感动了,昼夜连续奋战,按照正常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只用了15天就干完了。铁索桥建成之日,金文元杀了一头牛请全村人喝酒,村民们含着喜悦的泪水、捧起幸福的美酒,穿起朝鲜族服装,载歌载舞举行了竣工庆典仪式。时任安图县县长的尹成龙感慨地说:“司令,你是真心为老百姓干实事啊!”事后,村民们要为他立碑树传,他婉言谢绝:“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为老百姓办点事是应该的。把我的名字刻上去,我会折寿的。”为建好大成村这座桥、办好村民最揪心的事,金文元前前后后共跑了300多天,用满腔热忱为村民架起了一座通往山外的生命桥、求学桥、希望侨。

(三)提高种植养殖技术

大成村建村一百多年了,但村民世世代代都是靠几亩薄地养家糊口,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年轻人见状纷纷外出自谋出路。壮劳力的缺少,让村里的发展更受限制,老年人有想法也没办法,贫穷成了村民摆脱不掉的命运。如何让群众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成了金文元的一块心病。经过多次与支部一班人探讨、找村民交谈,发现大成村到现在还没富起来,主要有三种原因:一个是手里钱少不敢干,另一个是没有合适项目干不了,还有一个是安于现状混日子。金文元决定利用自己承包的200公顷山沟作为基地,试验一些项目,成功后,再带着村民一起干,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各级组织了解情况后,也十分支持他,省军分区送给他一辆运输车,军分区也给他送来了发电机、拖拉机、电视机和一台小轿车,县、镇党委政府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州里也给予经费资助,国家政协副主席赵南起先后2次带农林专家看望他、鼓励他、支持他。

创业过程中他充满动力,但也不乏失败的痛楚。用金文元自己的话说,第一次栽树栽了跟头、第一次种药药得心苦、第一次养黄牛差点黄了。2004年8月投资4万元种了2万棵红松树苗,就在他渴盼春天里树苗长出一片新绿时,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暴雨淹没了药园,栽种的中药材几乎全军覆没,眼看就要到手的8万元打了水漂。家人、同事都劝他别折腾了,村里也传出了一些风言风语,那段日子他心里很不得劲。 戎马生涯,锤炼了金文元愈挫愈坚的品质,冷静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缺少种养殖知识和技术。为此,他三进延边大学请来专家进行土壤分析,远涉黑龙江、吉林林业部门参观学习,白天在山上栽种试验,晚上在灯下整理记录,那段时间金文元风里来雨里去,顶着烈日打着赤膊,人累瘦了,脸晒黑了。经过半年多的实践,金文元逐渐摸索出一套 种植办法,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四)发展多种产业经营

在金文元的引领示范下,一些村民走上了多种经营的致富道路。但由于单打独斗,不成体系,不成规模,每年销售产品都自己到处找门路,不仅卖不上价,有时还上当受骗。这种状况使金文元认识到:帮助村民致富,光扶上马不行,还得送一程。

2005年开春,金文元在龙井市学习五味子种植技术时,一家食用菌场老板向他介绍了袋装无根单片木耳栽培新技术。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适合长白山地区种植。金文元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沟里后,心里反复琢磨怎么把这个技术引进来,帮老百姓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民时,没想到一些村民并不领情:“老百姓哪有闲钱种那玩意儿,要是赔了怎么办?”金文元诚恳地说:“本钱我可以先垫上,赔了算我的,赚了算大家的”。他说到做到,先拿出了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开车到闻名全国的“木耳生产大县”汪清参观,开阔眼界,学习技术。请来延大农学院专家到村里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制定了科学的栽培计划。

袋装木耳成功的关键是灭菌,这也是技术难题。如果这一环节控制不好,杂菌得不到有效灭杀,就会导致生产上的损失,严重时甚至绝收。因此,在灭菌过程中他格外上心,亲自装袋,堆码整齐后,关闭灶门点火,看着温度上升到100度。根据要求灭菌时间要达10个小时以上,温度要保持稳定,灭菌结束后还要再焖一夜。他守着灭菌锅,一刻也不敢放松,连吃饭都是在灭菌锅前对付一口。第一批菌袋成功出炉,他还是不放心,又带着村民连续做了3锅。4个昼夜下来,脸熏得黝黑,眼睛熬得通红,浑身净是烟熏味。当第一批袋装木耳出售后,村民看着100%的利润,数着到手的钱心服口服。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土办法一次只能种植几千袋。他又多方协调30万元资金,帮助村里建起了木耳生产基地,并从延吉请来技术员一起研究改进锯末粉碎机,将规模扩大到年产50万袋,仅这一项就使村民人均增收近2 000元,周边的村屯看到了效益,也纷纷找上门来,如今周边村屯都搞起了木耳种植。

三、成效与作用

(一)树立了先进文明村支部

几年来,他先后组织外出参观学习14次,受教育党员群众达100多人次,帮助村支部先后培养出11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了8名年轻党员。他为了让文明新风走进山村,带领党员除陋习、树新风、搞规划、讲卫生。“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现在村里只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信教,赌博的一个也没有了,定期集体清扫卫生、保持村容整洁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自2006年起大成村党支部年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应石门镇党委邀请,他跑遍了全镇16个村屯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山路崎岖难走,他就骑着自行车、背着军用水壶,一个村一个村指导党支部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用一片赤子情怀,筑起了山村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二)不辞劳苦解决了村民难题

十年来,金文元同志心中时刻装着家乡人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接受采访的群众掰着手指头讲,金司令为我们办的好事,一天两天说不完。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请命,协调资金260万元,建设了2条村村通公路,帮助2个村用上了自来水;他一心爱民,每户村民建房他都资助2 000元,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他热心助民,拿出3万多元,帮助村民购买拖拉机、耙地机,远赴山东购买66头黄牛无偿分给村民24头扩大繁殖,支持村民走上致富路;他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出国劳务,引导村民从非法中介转到依靠政府,手续费从5万多元降低到5千多元,不仅帮助朝鲜族青年,还帮助汉族青年实现了出国梦……

(三)技术先行带动了村民致富

十年来,他先后栽下11万棵红松、4万棵落叶松。看到金文元栽树成功了,村民也大胆地行动起来,现在村里种植的树木也形成了规模。栽树成功坚定了金文元继续探索的信心。他又瞄上了五味子和桔梗,先后种下18亩桔梗和20多亩五味子,还在山中种植林下参,利用清澈的山间溪水搞起了林蛙养殖,在这个山沟他先后投入70多万元,如今满山沟的碧绿,遍山间的生机,穷山沟变成了“金山沟”。有人出资200万要转包他的山林,他说:“我栽树不是为赚钱,想赚钱也不会到这大山沟来。”

(四)多种经营扩大了产业规模

几年来,他协调在全镇建立集体林、黄牛养殖和食用菌栽培3个协会,义务担任会长,无偿提供技术支持、联系销售。他回乡之初,全村没有一个致富项目,现在兴起了五味子、木耳、桔梗、黄芪、沙参、林蛙、淡水鱼、稻田蟹、有机大米加工、采沙等10个产业,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目前除去外出打工收益,人均达6000元,帮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百年梦想。

日前,经他积极协调,安图县政府与通化葡萄酒厂签订了投资5000万元建立蓝莓生产基地的协议书。展望未来,他还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把大成沟变成一条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民俗文化等于一体的生态沟,二是把安图县建成长白山区最大的中草药生产和土特产集散中心,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四、经验与启示

一是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鼓舞士气,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当地扶贫开发工作中,自觉为家乡的富强贡献力量。他是来自最基层的扶贫工作者,在项目的实施上,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掘行之有效的致富项目,同时也让贫困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有了效益才有致富的梦想,有了效益才有做下去的决心,有了效益才有拼搏的力量。

二是有利于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牢记宗旨、自觉为党分忧,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和拥护。金文元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他帮建支部,培育党员;他带头修桥,铺路引水,积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他倡导科学、清除陋习,让文明新风走进山村,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拥护和信任。他的事迹,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自觉践行党的先进性提供了一本活教材。

三是有利于引导各级退休干部关注民生、倾心为民解难,发挥余热继续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金文元放弃经商机会,舍弃安逸生活,毅然回到贫困山区,育山林,种草药,把荆棘丛生的荒山沟变成了满地生金的生态沟;办协会,拉项目,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建基地,开工厂,竭尽所能引资创收,圆了村民百年梦想。他的事迹,有助于引导退休党员干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退休不退色,发挥余热做贡献。

四是有利于引导广大官兵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开退创新,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本领立足岗位建功立业。金文元爱民为民十年如一日,他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出了带民致富的成功之路,体现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不屈斗志;他迎难而上,攻坚破难,展现了党员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党员的无畏精神;他矢志不移、艰苦创业,显现了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军人风采。他的事迹,对引导官兵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实践中,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争创一流,居岗建功,将会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