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五大扶贫工程 用行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14-10-11 16:47:5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国务院扶贫办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扶贫 工程 医保 儿童

邓飞:五大扶贫工程 用行动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

因为有他,鹤峰县所有农村中小学生吃上了“免费午餐”;因为有他,鹤峰县16周岁以下的农村孩子有了最高赔付可达20万元的“大病医保”;因为有他,鹤峰县所有农村学校全部“点亮了心灯”……他是春的使者,自2011年以来,他率领公益团队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北鹤峰先后实施了“五大扶贫工程”。他就是“免费午餐”发起人、《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

一、“免费午餐”计划让鹤峰孩子免于饥饿。2011年初,《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与国内500名媒体人和国内几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2011年10月8日,湖北省“免费午餐”计划启动仪式在鹤峰县高原小学举行,从此该校72名学生吃上了“免费午餐”。2011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与鹤峰县委、政府达成合作协议,采取政府为每生投入1元,基金会资助2元的“1+2”模式,让鹤峰县43所村级小学的4381名学生吃上了“免费午餐”。2012年2月,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邓飞和他的公益团队将“免费午餐”计划与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进行整合,将“1+2”模式升级为“1+2+3”模式,即政府投入1元、基金会资助2元、国家补助3元,免费为农村小学生提供3元标准的午餐和1.5元标准的“营养早餐”,并将受益学校由村级小学扩展到全县所有农村小学,扩展升级后,“免费午餐”受益学校由43所增加到52所,受益学生由4381人增加到10502人。2013年10月,又将“免费午餐”计划从农村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学,受益学生由10502人增加到14425人。至此,鹤峰县所有农村中小学学生全部吃上了“免费午餐”。“免费午餐”计划与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了完美对接。截止2014年3月,鹤峰县免费午餐计划学生受益资金已达2088.47万元,其中免费午餐基金会拨入793.74万元,地方政府投入251万元,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043.73万元。

二、“大病医保”公益项目让鹤峰孩子病有所医。2012年7月18日,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项目在北京启动。邓飞再次把这一扶贫项目引进鹤峰,鹤峰县成为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项目全国首个试点县。大病医保公益基金为鹤峰儿童购买商业保险每人每年75元,最高赔付20万元,解决了全县0-16周岁37700名孩子患大病无钱医治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12个孩子受益137.9万元。

三、实施“点亮心灯”扶贫工程。2013年12月,邓飞发起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项目——“点亮心灯”扶贫工程,鹤峰再次成为“点亮心灯”公益项目试点县。点亮心灯公益扶贫行动,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照明环境,保护乡村儿童视力健康,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童们照亮未来光明之路。12月24日,“点亮心灯”扶贫工程在鹤峰县太平中学正式启动。中国普天集团杭州鸿雁电器公司投资近100万元,将全县56所“免费午餐”学校的日光灯,全部更换成LED节能环保灯。

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2013年3月25日,邓飞携手台湾著名歌手、主持人、作家伊能静,在鹤峰启动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及“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视频和亲情电话,开设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课,并与高校携手利用“心理健康普查系统”,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辅导。采取县领导联系乡镇、县直单位部门定点帮扶农村学校,每个干部职工帮扶一名留守儿童的模式,全县107个单位和部门与60多所学校结对开展帮扶活动。成立“鹤峰县阳光助学志愿者协会”,组织200多名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帮扶活动90余次,帮扶留守儿童300多人,募集发放帮扶物品和资金50多万元。在全县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

五、实施“E农计划”扶贫工程。为帮助鹤峰,邓飞和他的100位中欧校友—国际工商学院的企业家又联合发起了e农计划项目,通过微博、微信和其他互联网工具,大力推广鹤峰绿色食品;以建成全国知名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定位,以争创“中国长寿之乡”和打造“中国之中●养生鹤峰”为主要内容,推进鹤峰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并以此扩大鹤峰知名度和影响力,推介鹤峰优势资源。

鹤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为邓飞,乡村孩子因此有了“免费午餐”,有了大病医保,从此远离黑暗,不再孤独;因为邓飞,绿色产品、旅游等优势资源有了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平台,有了展示和走出去的机会。在他的倡导和实践下,“透明公益”、“人人公益”等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其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合作有效解决一个又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的模式,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转型和发展。(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返回顶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