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难民”变成了“生态富民”
牧民乌尼尔道格陶,一个在库布其沙漠里生活了40多年的“生态难民”。风沙一次次半掩了他的土屋,他一次次用铁锹“抢救”了自己的家园。
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007年7月,他和另外分散居住在库布其沙漠深处的35户牧民,自己没花一分钱,喜滋滋地搬进了亿利资源集团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的牧民新村。
“我搬到这里后由一种身份变成了几种身份。”乌尼尔道格陶笑着为自己“定位”。
乌尼尔道格陶用自己的“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成为企业的股民;他每年都参与沙漠治理,成为企业的生态工人;在企业为自己建的半亩大棚中种植蔬菜,成为菜农;在企业为自己建好的标准化棚圈中养羊养牛;闲暇时在紧靠新村的亿利七星湖旅游景区为游客牵马、拉骆驼挣钱。
36户居民家家如此。他们来自散居在七星湖周边杭锦旗独贵特拉镇道图嘎查(村)的牧民。他们的草牧场面积很大,但几乎全部沙化。
企业把分散居住在4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牧民搬出来,为的是打造“生态无人区”,让沙漠得到自我修复的同时,也让牧民过上崭新的生活。
“防沙治沙光靠硬性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变输血为造血,用产业化的方式反哺沙漠治理,造福当地百姓。”王文彪感言。
把“众富才是富”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王文彪,在实施沙漠生态工程中,也把沙区农牧民由“生态难民”变成了“生态富民”——“穿沙公路”使1.1万平方公里沙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得以畅通;3.2万多农牧民的农牧产品产销、看病就医、上学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企业为沙区老百姓建设了一些沙漠小镇区和沙漠农牧民学校,让沙区老百姓同样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企业把年复一年的生态工程建设全部交给了沙区的农牧民种植、管护,让他们成为企业的生态管护工人,他们每年可以得到1亿元以上的劳务收入。同时,让部分沙区的老百姓以荒漠土地入股,让农牧民成为沙漠生态产业化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