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技术]葡萄贮藏中的病害及其预防

发布时间: 2014-06-27 16:25:1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葡萄 贮藏 病害 预防

【据中国农业信息网】

低温贮运过程中危害葡萄的病原菌包括:灰霉(Bolty cinera Pers)、青霉(Penicillia spp)、交链孢霉(Allemafia spp.);芽枝霉(Clad ospriumSp)和匐梗霉(Stemphy lium Sp.)等。葡萄常温贮运过程中致病菌主要有根霉(Rhizopus stolorifer(Ehrenb.:Fr.)Vuill)。

1.1.1灰霉病 灰霉在贮藏过程中危害最大,果实在田间感病,在低温条件下(0-8℃)发病,在-5℃条件下仍能生长繁殖,而且葡萄对其抵抗力弱。该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角质层和表皮,且发病迅速,造成果实凹陷皱缩,果皮易破裂,果皮上聚集大量的灰或黄的菌丝和孢子,内部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单宁及某些芳香物质遭到破坏,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

1.1.2青霉病 青霉在0-10℃冷藏过程中自果粒的伤口处及自然裂口处侵染,并蔓延深层果肉组织。腐烂的浆果有很浓的霉味。但不侵染健康果实。

1.1.3交链孢霉腐病 葡萄受交链孢霉侵染后,在0-2℃条件下发病。发病部位在果梗、果梗基部和果粒侧面,导致果梗干缩,果实落粒。匐梗霉易感染果粒和果梗,发生在低温贮藏中。根霉和黑霉发生于高温季节。

1.1.4芽枝霉腐病 感染芽枝霉的部位主要为果梗和果柄基部,果粒不易发病。发病症状与交链孢霉相似,在0-2℃其它致病菌被抑制的条件下发病。该病菌在-8℃的温度下也可以生长,但在24℃下生长最快,34℃以上停止生长。未受害的葡萄通过伤口很容易感染受害。

1.1.5软腐病 根霉致病速度快,仅24—48h感染部位主要是果实。菌丝侵入果实后,侵染部位先呈水浸状斑块,而后流液、腐烂,果皮易脱落,并快速感染健康组织。因为该病原菌不能在-0.5℃—0℃条件下生长,但贮藏果实在销售时,置高温下存放几天即可发生这种病害。发病果实上长有灰色菌层。

1.2生理病害

1.2.1裂果 在贮藏过程中如湿度太大,某些品种就会产生裂果。因品种不同,其症状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从果蒂部向下,呈纵向裂开;有的是从果顶部裂开,发生在柱头痕迹部位。浆果产生裂果后,有的会有汁液外流,很快被各种霉菌侵染,引起整个果粒和果穗腐烂变质。

1.2.2冻害 浆果内含糖量不同其冰点也不同,含糖量小的品种较容易达到冰点,遭受冻害。受冻害的葡萄外观不良,果实萎蔫,严重者呈褐色,果肉软腐,并有汁液渗出。

1.2.3 SO2伤害 当浓度超过一定标准时,果实会产生漂白现象,红色品种变成浅红色,白色品种变成灰色,然后变成褐色。果实伤口和果蒂部位首先表现症状,然后蔓延到整个果粒,严重时整个果穗包括穗梗均被漂白。受伤害的葡萄出库后遇到高温即变成褐色,有很浓的硫味,失去商品价值。

1.2.4氨害 冷库的制冷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常用氨作为致冷剂,如管道封闭不严或出现问题,遗漏出来的氨会对葡萄造成伤害,红色葡萄变成蓝色,绿色葡萄会变成浅蓝色,同时还会使葡萄果梗变成深蓝色或黑色。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氨将会杀死组织细胞,使葡萄不能恢复正常外观而逐渐变成褐色。

2、贮藏期病害的预防

2.1合理的栽培管理 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有利于葡萄浆果含糖量的积累,这是增强果实贮藏性的前提。应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后期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采前半个月内停止灌水,要合理负载,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此外,采前喷钙可以增加果实中的钙含量,保持果实的硬度,增强果实的耐贮性,提高果实的抗腐能力。浆果含钙水平是决定耐贮性的一个因素。

2.2适期采收,避免碰伤 葡萄果实属于非呼吸跃变型,采后碳水化合物含量因呼吸作用而降低,并直接影响葡萄果实的贮藏品质和贮藏期。果实适期采收的生化指标为,含糖量达18%左右,含酸量0.6%—0.8%,糖酸比20—35:l,总果胶与可溶性果胶之比为2.7—2.8:l。要适当晚采,提高果实含糖量,降低水分含量,改善品质,并使果梗和果皮的保护组织完整,韧性增强。

2.3贮藏前消毒杀菌、贮藏期的抑菌处理 SO2是贮藏库消毒杀菌的最佳药剂。应当掌握好使用浓度,不同品种对SO2,忍受能力各不相同,必须事先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浓度。一般按每立方米20g硫磺粉进行熏硫处理。除此之外,仲丁胺、过氧乙酸等也可用。贮藏过程中,采取低温、气体调节、辐射杀菌和药剂杀菌等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提高葡萄贮藏性,延长贮藏期达到保鲜的目的。

2.4经常检查制冷系统 看是否有氨气遗漏,如有要尽快打开库房换气,喷水洗涤空气,也可引入SO2,中和氨气,S02浓度不可高于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