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新网兰州2月14日电(记者 丁思)2014年马年春节接近尾声,新一轮的招工和就业接踵而至。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沙拜次力1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介绍,《甘肃省少数民族劳务技能特色培训“出彩工程”》2014年度任务分解方案已经出炉,培训甘肃省内藏、回、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地区的特色技能、民间工艺、餐饮、文化等,促进少数民族民众就业和创业。
甘肃省民族地区共有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年末常住总人口319.5万人,占该省总人口的12.4%。民族地区有农村人口280.1万人,其中15-65岁的劳动人口有196.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53.2万人,富余劳动力有43万左右。
沙拜次力说,对甘肃省内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甘肃省民委始终关注。近几年,甘肃省内相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诸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等各类常规普通性的技能培训。
“但这些培训大众化内容多,加上少数民族语言和生活习俗的制约,就业率受到影响。同时,又使得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不少专业技术缺乏训练的平台,导致这些方面的人才又缺乏”。沙拜次力说,“出彩工程”本着“拾遗补缺”的原则,立足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培训其它部门无法培训、难以覆盖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对象,实施特殊和个性化培训。这些培训涉及少数民族餐饮、语言翻译、民俗文化、民间手工技艺、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
“出彩工程”计划在2014至2020年内,累计完成少数民族特色培训10万人,其中包括特色技能人才98000人,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人才2000人。2014至2017年完成培训4万人,以试点形式,逐步推进。2014年全年计划完成14000人次的培训。
“该工程的培训实际上是一种"订单式"的培训”,沙拜次力说,在各地培训正式“开班”前,会提前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摸底,确定年度招生计划,并综合考虑少数民众的需求,按照自愿参与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防止培训结业后仍找不到工作,提前做好就业的对接”。
该工程培训内容凸显“民族化、多样化、实用性”。沙拜次力介绍,藏餐、清真食品、藏医蒙医技师都是市场急需的。2014年将分批次组织培训清真厨师11000人、藏餐厨师300人;并组织300名藏医、蒙医技师及推拿按摩人才培训进修。
少数民族语言方面,该工程将重点培训“双语”翻译人才。以临夏、甘南、兰州有关外国语学校、职业学校、民族学校等为依托,实行专门招生,培训藏汉语、蒙汉语、哈汉语、阿拉伯语、俄语翻译人才,为甘肃清真产品打入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和民族地区经济对内对外开放劳务输转提供人才支撑,并为劳务就业创造条件。
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培训上,沙拜次力说,现今少数民族的民间不少独特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濒临失传、后继乏人;但另一方面,市场对于这种古色古香的传统味道“青睐有加”。“各大旅游景区对于藏餐、清真餐饮、民族饰件制作、民族歌舞等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但传统藏餐、藏包蒙古包的设计制作、藏族服饰又缺乏专业设计、制作人才,希望通过培训来保存传承民族经典文化”。
沙拜次力说,该工程将从2014年起,启动全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摸底、归类、建档等系统化管理,逐年分批对传承人进行支持和保护。2014至2020年间,根据需求每年拟组织约100名传承人,采取师傅带徒弟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和交流。同时,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人也展开培训。
培训结束后的就业也令社会“备受关注”。沙拜次力说,“出彩工程”将会更有针对性地培训,少数民族民众可以依靠他们的“一技之长”来就业,诸如有家族传承性质的文化技艺等,可以“独立门户”。他们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渠道,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本省或者前往东部沿海地区打工创业,自主选择就业岗位。
沙拜次力说,少数民族民众在就业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他们勤劳勇敢,沿袭着各民族优秀的品质和技艺”;但与此同时,他们因为语言沟通不畅、心理自卑,在就业方面有一定的压力。“希望通过出彩工程的培训,让少数民众的就业和创业的门路更加宽阔,渠道也随之增多,让他们能够脱贫致富,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这期间也让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民间工艺得到及时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