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将美丽非遗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2013年12月02日14:2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村 文化 非遗 保护 农民 农村文化礼堂 浙江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今年浙江省政府十大实事工程之一。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活动场所,它是乡村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传承的大平台,是与美丽非遗相融合的新载体。浙江通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使非遗知识得到了普及、民俗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开展,文化礼堂成了展示当地非遗资源、凝聚乡情的重要平台。浙江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值得总结和推广,以利各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浙江5400万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有2088万,如何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浙江省委、省政府考虑的重中之重。农村文化礼堂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在整合村落原有礼堂、书堂、祠堂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但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而且也通过在礼堂内建非遗展示馆、举办民俗活动,让非遗的魅力在乡村得到了彰显。比如,在浙江省临安市上田村,如今每逢新人嫁娶、学子开蒙、重阳敬老,村民们都会聚集在文化礼堂举办相关的庆祝活动,不但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增进了邻里感情,也让渐行渐远的民俗事象重回大众视野。

文化礼堂承载着乡村文脉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无疑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每个村落都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它们是文化的载体,不仅有桥梁、庙宇和祠堂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蕴含的是乡村的文明之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快速流动,原有公共空间的组织形式不断弱化,置身于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乡民间的情感距离日渐疏远。农村文化礼堂正是对重构乡村新型共同体与农民精神家园的有益探索,它不仅展现了古镇古村风貌,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为美丽非遗的宣传展示提供了新窗口。

农村文化礼堂承载着仪式、娱乐、宣教等功能,是乡村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传承的平台,拥有许多城市里没有的文化资源,譬如农耕文明、民俗传统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多都散落在民间、活在个人记忆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有效的调查研究和挖掘整合,对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情操的陶冶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让非遗在这里诗意地栖息

浙江在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坚持地域性、本真性、活态性等原则,让非遗在这里诗意地栖息。

首先,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上浙江充分挖掘地域资源,注重对当地农耕文化、乡贤文化和礼仪文化的传承,彰显农村文化礼堂的生活化、本土化和内在化特质,避免千篇一律。不同的地域风貌、历史条件和发展水平,造就乡村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建设中,浙江要求各村结合实际,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着力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下功夫。

其次,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建设当代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当代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对于当地美丽非遗的有机融入应强调其本真性。本真性既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标准。一旦背离了本真性原则,就会在非遗展示展演和传承传播的导向上产生负面影响。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它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存在,失去本真性的非遗便不再具有文化魅力。

农民是建设和保护的主体

近年来,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文化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活力,从前村里唱社戏、办庙会、闹社火等传统民俗逐渐消亡,新的民俗有待形成。因此,浙江在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时,注意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

美丽非遗需要展示的平台,农村文化礼堂作为载体可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农民群众参与、体验和共享美丽非遗保护成果,更好地传播、传承非遗。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再大包大揽,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文化礼堂的建设者和美丽非遗的守护者,增强了他们建设文化礼堂和保护非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一项在浙江省范围内同步展开的工程,虽然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是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但各地通过不断实践,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跳出了“就文化活动建基础设施”的狭隘观念,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让文化礼堂盛放在秀美山村,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的重要平台。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