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图为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带领巡诊队为当地百姓免费诊疗。
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到色拉寺巡诊。
李素芝正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新外科大楼查房,一位来自藏北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才旺桑旦一个箭步冲到了他的面前,一边焦急地指着手里的医药费账单一边解开上衣扣子,露出几道还结着痂的伤口,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断断续续地说着什么。李素芝立刻查看起他的伤情,并在他的账单上签上了几个字。
“请胸心外科免除费用,李素芝”。一张小纸片上,李素芝写下的这12个字,令这个几分钟前还因为1万4千元医药费而发愁的藏民如释重负。
如此大手笔免除医药费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并不鲜见,实际上,1万多元医药费在李素芝免除的医药费账单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账单,他也没少免过。从1996年担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以来,李素芝为藏民免除的医药费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得。
但是当地藏族群众心里记得。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巡诊路上,许多人认得这位“门巴将军”。向他致礼的,向他敬献哈达的,数不胜数。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他们还称他“活菩萨”。
西藏军区总医院地处雪域高原,受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收入有限。从2007年起,医院每年勤俭办院节省出来的经费有4000多万元,另外,还从家底中补贴出1000多万,这些钱就是每次签字免单背后“报销”被免掉的医药费的来源。
巨额补贴经费从哪里来?李素芝说:“一个字:抠!”而他自己,也被同事们戏称为“抠门院长”。
一年“抠”出4000万
与新外科大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内科病房。这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破旧,但干净。走进医生的办公室,记者发现,办公桌、椅子、台灯等等,都相当有年头了。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工具箱。打开一看,钉锤、钳子、螺丝等修理工具,一应俱全。
高原病科主任黄学文指着办公桌上玻璃板下的一张有关节约的规定告诉中新网记者,节约早已成了医护人员的自觉行动,所以这纸规定也“形同虚设”了。医院从上到下、从老到新,哪个科室的扫把散了,总有人主动出面修理;谁发现有“长流水”、“长明灯”、“常待机”等现象,都有人主动关掉;器械报废要留下零部件以备后用;文件资料需双面打印;写请假条用纸不能超过手掌大小……
“办公桌椅坏了,我们都是尽量自己动手修。像这个柜门松脱了,就是我换的合页。”黄学文告诉中新网记者,还有点得意。
中新网记者在李素芝的办公室采访,看见一套人造皮沙发用了快30年,已经磨破了皮,办公桌、椅子都是几十年前的了,历尽沧桑,黯淡无光,唯有一面面锦旗和一条条哈达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在西藏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只有把医院的事当自家的事,把群众的病当亲人的病,真正把‘家’的观念融入血脉,才能实现长远发展。”李素芝说。
其实早在30多年前,李素芝自己就是一个节约的身体力行者。当年在攻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个难关时,医院的条件极差,根本没有实验室,他就在“太平间”旁找了一间旧仓库,整天吃住在里面做实验。没有实验设备,就用自己的工资买;没有实验动物,就自己掏钱东奔西跑到老乡家买;没有临床经验,就利用休假机会到内地医院学习。
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经历200多次动物试验失败考验,他终于成功主刀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为千千万万的高原军民带来了福音。
2000年,当时还不满4岁的拉巴次仁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父亲多布吉是那曲地区工商局的普通职工,靠着每月400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5口,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做手术。
李素芝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带着医护人员主动找上门,承诺免费给孩子做手术。这是西藏军区总医院做的第一例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这个手术,医院减免了8万元的费用。
13年过去了,拉巴次仁已由当年的孱弱儿童长成了健壮的少年。“在总医院的关心帮助下,我儿子的身体状况一直非常好,现在比我还高呢,打篮球、踢足球样样都行!”多布吉高兴地说。
和记者谈到李素芝和总医院,多布吉一脸感恩之情:“是他们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
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李素芝是人们公认的“会过日子的人”。2002年初,他到内地一家医院考察,得知对方有一台体外循环机闲置。他顿时眼前一亮,产生了“非分之想”。此前一年多,他成功主刀了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正想大展身手,苦于缺少设备。
购买一台新的体外循环机,起码得上百万元,可医院的经费并不充裕。“能不能把它送给我们?”李素芝找到医院领导,如实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对方了解原委后,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台体外循环机到位后,成了医护人员的“宝贝”。曾和李素芝一起,为西藏320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免费实施手术。每次手术后,大家都把它擦拭得干干净净。如今,这台早已超出使用寿命的老设备,仍战斗在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