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慈善产业工业园破解传统扶贫模式后继乏力难题

2013年08月19日10:4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扶贫 慈善 产业工业园 贫困人口 收入 政策

    全国首个慈善产业工业园——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慈善产业工业园,近年来积极探索破解传统扶贫模式后继乏力难题,为贫困人口走出“后贫困”地带奔小康提供了新动力。

  红寺堡区是一个因扶贫而产生的地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不断把生活在恶劣环境的西海固山区群众搬迁到交通便利、环境适宜的黄灌区。1996年,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红寺堡开始建设,累计移民20万人。

  十几年过去了,红寺堡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已由搬迁之初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12年的4615.7元,扶贫效果显著。然而,与宁夏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移民持续增收乏力,在红寺堡区目前的20.4万人中,贫困人口尚有10万人,还有各类残疾人1.4万余人。

  红寺堡区区委书记仇旭辉说:“如果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各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红寺堡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每年要增加700多元,这靠传统扶贫模式难以解决。”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红寺堡弘德慈善产业工业园将产业经济引入公益慈善事业,通过政策扶持降低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企业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使企业做到利与义兼顾,进而增强慈善事业本身的造血功能。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从2007年开始,每年为红寺堡移民免费提供1000万元的棚膜,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弘德慈善产业工业园开建后,中石化改变扶贫办法,投资9000万元在园区内建设了石油塑品生产线,专门生产棚膜、地膜等农业用膜。

  为了扶持慈善产业不断做大并增强产业园发展后劲,红寺堡区出台了十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包括低廉的土地出让金、配套扶持发展资金、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贴息政策等。

  目前,弘德慈善产业工业园共协议引进项目42个,已落地项目35个,完成投资11亿元。入园企业已解决了1568名贫困群众及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预计今年可达到4000人。

  弘德慈善产业工业园在当地引进6家葡萄酒厂后,不少农民为脱贫致富而大力种植葡萄,红寺堡镇中圈塘村农民杨国文种植了20多亩酿酒葡萄,年纯收入接近20万元。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