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业专家在非洲:“手把手”教非洲农民种田

发布时间:2013-03-15 13:00:00 | 来源:农村新报 | 作者:徐思弘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陈正才,农民,非洲

       农村新报讯 记者徐思弘

  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陈正才是潜江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农技工作者,过去一年,在他的人生中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受国家农业部委派,前往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执行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牵头的“南南合作”项目,进行农业援助。

  在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他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一年来,记者通过网络与远在非洲的他联络沟通,了解到他这一年的心路历程。

  从现代“穿越”到50年前

  2012年2月,当陈正才乘机抵达塞拉利昂首都,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了:一排铁皮平房映入眼帘,房顶上用木牌竖着“国际机场”的字样。难道这就是人称“小巴黎”的塞国最大都市?

  来到工作地卡巴拉市,缺水缺电、网络不稳,连电视都没有,只能用煤油炉子做饭。他感觉一下子从现代都市 “穿越”到了上世纪中期的农村。出国的激动和兴奋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非洲农村与电影里的原始部落一样,许多村庄没有一座楼房,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大部分是铁皮盖顶的土坯房,条件好的也就是砖墙或石头垒砌的;条件差的用棕榈树叶盖个蒙古包就算是房子。家家门前都有芒果树,树下便是三块大石头垒起烧火做饭的灶;更恐怖的是用水困难,雨季喝雨水,旱季喝沟水……

  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镜,陈正才迅速调整心态,投入工作。他常常自我激励:“这样的环境更能磨练我的意志。”

  “手把手”教非洲农民种田

  听说中国一亩地能产500公斤稻谷,当地农民怎么也不相信。当地人不用农药和肥料,管理粗放,完全望天收,一亩稻谷产量往往只有150公斤。

  如何教非洲农民科学种田,让稻田增产?陈正才每天都要挖空心思,利用非常有限的条件“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农民没有使用农药的习惯,就用石灰粉处理苗床;没有薄膜,就铺一层稻草替代,以防雨水淋;没有肥料,便将田间和田埂上杂草剁碎,整在地里;精细整地,土地细碎,确保移栽秧苗后发根快,返青早,长势旺……

  经过现场的指导和讲解,当地农民一边听“天书”,一边惊叹:“怪不得你们中国水稻产量那么高,原来种地有这么多学问啊!”

  付出就会有回报,去年,当地种田能手加罗家的水稻比往年增收了三成。听到这个消息,中国专家都感到无比欣慰!

  中国专家义务“出诊”给稻田看病更是常事。去年,农民阿布家的秧苗老叶发黄,几亩水稻眼看保不住了。中国专家拿出自己种菜的肥料,手把手教他将尿素兑水在叶面喷施,不出几天,苗田就正常了。直到现在,农民阿布见到陈正才,都会翘起大拇指不停地说:“中国人OK!”

     雷打不动的农民“双休日”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洲的三农,陈正才有空就下到农田,直接与农民、村干部交谈。

  塞国一年只有两季:雨季(5月~11月)和旱季(11月~次年4月)。每年只有雨季几个月能种些庄稼。

  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当地农业十分落后,然而,更要命的是农民思想上的落伍。

  “非洲农民纯朴,但惰性思想很严重。”陈正才说,他们双休必须休息,雷打不动。庄稼活再忙也要等过完双休日。平日里,一部分人总想着依靠国际社会来援助。

  由于贫困,多数农民食不裹腹,衣不避体,但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理想和追求,大部分带着“和尚撞钟混日子”的想法。

  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有宗教信仰,宁可不吃饭,每天都要进行祷告,有的每天要祷告几次。

  所幸的是,那里特殊的气候蕴育了品种丰富的水果,哺育着严重缺粮的非洲人民,饿了他们就拿水果充饥。

  让人“大跌眼镜”的风土人情

  时间一久,陈正才发现当地许多有趣的风俗,让人惊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一夫多妻制”在非洲国家很普遍,有的地方,娶妻越多,表示越富有,地位越显赫。一个男人有几个老婆很寻常。一次,陈正才问一个叫马卡的学生,家里有多少人,他一时回答不上来,搬手指数了一会说大概十七八个,因为他父亲有四个老婆,每个老婆都有单独的房子,各自做饭和照料自己的孩子,按值日表,轮到谁就该谁和丈夫一起住。

  “左手如厕,右手抓饭”、“头顶万物”算当地最让人啼笑皆非的风俗。

  走进非洲家庭,就能看到一家人围着一大锅饭,人手一碟子,用右手抓米饭往嘴里送;而当地人如厕也是有手,他们上厕所不用卫生纸,只习惯用水洗,如厕时提一小壶水,方便后右手倒水,左手冲洗。

  自从知道了这个风俗,陈正才与人打招呼,只敢碰拳 (当地打招呼的方式之一),再不敢握手了。

  在塞国,人们搬运东西时最司空见惯的方法是拿头顶。马路上,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携带东西,没有肩挑手提的,全都顶在头上,真是头顶万物!

  街上的小商小贩叫卖时,无一例外都是头顶一个大篮框,装着芒果、香蕉等水果,旱菜、苕叶等蔬菜,也有日常小商品,我们习惯称之为“头顶上的小市场”。

  居民打水的景象煞是壮观:有头顶大胶盆的小姑娘,有头顶硕大水桶的小伙子,有背着娃娃头顶水盆的妇女,还有头顶一小碗水的三岁小孩……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