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扶贫开发三十年:成就、亮点及经验启示

2012年12月26日16: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定西 扶贫 经验 介绍 总结 贫困 贫困人口 农村

目前,马铃薯、中医药两个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挂牌成立,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药源基地。“定西马铃薯”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定西当归、黄(红)芪、党参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20%和40%。陇西文峰中药材市场成为国内第二大中药材市场。全市马铃薯、中医药、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已达100亿元以上,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已初步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解决温饱进而带动脱贫致富的产业化扶贫之路。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对定西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报道。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甘肃篇还将定西马铃薯、中药材及花卉三大产业制成专题节目,向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2007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对定西的产业化扶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初步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是全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典型地区之一。

亮点三:智力扶贫新做法在全国广泛交流。

定西始终把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一是开展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5年,定西市在全省首创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101名村干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培训,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无人办事的问题,增强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二是开展普通技能培训。2006年以来,以贫困乡村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对象,以提高贫困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建筑、电动缝纫、家政服务、保安等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3713人、输转就业22290人,年均创劳务收入7000万元以上。

三是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培训。2007年起,按照由短期常识培训向中长期技能培训转变、由粗放的劳动力培训向精细的技术培训转变、由松散的输出就业向稳定的基地就业转变的思路,依托定西理工中专、定西卫校、临洮农校等16家具备职业教育资质的基地,加大了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力度,共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23957名,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并稳定就业,实现培训输转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

四是开展科技培训。对留守劳动力加大了种、养、加工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累计培训农民30万人(次)。2005年,在湖北宜昌召开的“全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定西市做了专题发言。

亮点四:互助社扶贫成为扶贫开发新手段。

2006年,定西在全市的104个村开展扶贫互助社试点工作。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合作组织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提高重点村发展能力、弥补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措施,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互助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监管新机制、新模式。全市先后在7县区的164个村开展扶贫互助社试点,目前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664万元,农户缴纳互助资金及回收整村推进项目滚动发展资金250万元,公积金转入本金68万元,加入互助社的贫困农户8312户。形成了以陇西县为代表的“政府配股、农户入股、合作互助为手段”的运行模式和以渭源县为代表的“小额借贷、互助联保、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

在发展扶贫互助合作组织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和带领农村群众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定西在互助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探索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陇西县的做法作为典型,多次在全国互助资金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亮点五:“两项制度”衔接试点成果在全国推广。

2009年初,定西市漳县被确定为国家、甘肃省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通过大胆创新,认真组织实施,探索建立出“指标识别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低收入人口识别体系,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

定西市在认真总结漳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覆盖全市七县(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成功充分发挥出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作用,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举措和积极创新。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两项制度”衔接作了重要阐述。“两项制度”衔接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写入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亮点六:“双培双带”成为基层党建推进扶贫开发创新点。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课题,定西于2000年7月开始,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双培双带”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双培双带”工程,既为农村党组织及党员发挥先进性找到了有效载体,又促进了党建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基层党组织推动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抓手。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开发,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形成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作用发挥在产业链,农民致富在产业链”的农村党建新格局。“双培双带”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迅速在全省和全国推广,成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30年跨越的经验启示

定西30年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定西的扶贫开发是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缩影,定西人民对于扶贫开发的探索,为拓宽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定西扶贫开发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对于推进新阶段全国的扶贫开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总结定西30年的扶贫开发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条重要经验:

第一,坚持弘扬“三苦”精神与“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相结合。“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是定西人与自然作斗争顽强拼搏精神的凝炼概括,也是定西人优秀品格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要在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方与饥饿贫困搏斗,求得生存和发展,没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不行。定西人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把改革激发出来的积极性转化为重新改造山河的强大动力,他们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人十能之,我千之”的苦干实干精神,愚公移山,改造山河,旱塬斗天,大兴水利。领导带着群众一起干,在苦干实干中扶贫攻坚,在苦干实干中开拓思路,在苦干实干中寻求发展,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时代凯歌。

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的面貌,光靠苦干、蛮干不行,还要跟上时代、顺应规律,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发展得更快。定西人在差距中反思,在苦干中摸索:降雨少,种小麦不成能不能种土豆?冰雹多,地上庄稼常遭灾,能不能改种药材等地下生长的作物?靠政府和自己苦干不行,能不能更多借助市场之力?他们在深化对市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将定西生态脆弱、干旱缺水、高寒阴湿等农业生产的劣势,看作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按天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使之由对抗性结构向适应性结构转变;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就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比较有优势就开发什么;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就是苦干加巧干,重视科技教育,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科教支撑之上。

“三个顺应,三个遵循”涵盖了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产业开发和科教进步等诸多领域,为“三苦”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定西结合实际制定的工作指导原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定西的具体实践。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相结合。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必须坚持依靠外力与激发内力相统一,将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定西扶贫开发取得突飞猛进的另一重要法宝。

定西在扶贫开发进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严格执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结合工作目标,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人。市县都建立了领导联系扶贫点制度,联系领导定期不定期深入指导、协调落实各项工作。2012年以来,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动员组织各级干部职工深入到贫困乡村和家庭,宣传惠民政策、谋划致富产业、化解矛盾纠纷,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注意以社会扶贫为平台,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定西的扶贫事业。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电监会等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天津市以及全省31个省直党政机关等帮扶单位对口支援定西,投资金、派干部、建项目、帮思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尊重广大农民的发展愿望,通过加强引导、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譬如,在整村推进实践中,坚持把发展的主动权、选择权交给农民,组织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选择项目、监督资金使用,发展特色产业和改善教育卫生设施,群众不同意的项目坚决不推行。又如,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市场发育缓慢的实际,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和跨区域发展,架起了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促进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闯市场及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第三,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相结合。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是推动扶贫开发的有效前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推动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的根本途径。首先注重科学谋划布局,将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根据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条件,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处理好扶贫开发与其他经济社会建设的关系。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以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眼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以城带乡发展能力,加大投入改善贫困乡村道路、人畜饮水、梯田等基础条件。

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等客观条件,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如在北部的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四县黄土高原干旱区,土层深厚,气候干旱,温差大,非常适宜马铃薯和中药材的生长,因此大力开发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建设了以安定为核心的省级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以陇西为核心的省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在南部的岷县、漳县和渭源等高寒阴湿区大力开发无污染、高营养、纯天然的绿色产品,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和牛羊等主导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洮河、漳河、渭河、关川河沿岸和通渭川台区积极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大力建设亚高原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少数民族发展聚居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畜草产业,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有效增强了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坚持不断创新扶贫理念与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相结合,理念是先导,机制是保障。“三西”扶贫开发以来,定西紧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关键,树立“项目带动、基础先行”的理念,突破传统的钱物扶贫方式,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领导带头争取项目,各部门积极引进项目,大力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扶贫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这一目标,树立“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新理念,大力发展马铃薯、中医药、畜草和果菜等支柱产业,依靠科技发展地膜旱作农业,提前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性目标。进入新世纪之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生态扶贫”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干旱山区贫困片带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坡改梯等项目,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

在不断创新扶贫理念的同时,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按照开发式扶贫方针,完善扶贫政策体系。首先是着力推动建立“大扶贫”格局,改变“就扶贫抓扶贫”模式,将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电力、国土资源、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均纳入扶贫开发进行统筹考虑。

其次,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新模式,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整合财政、扶贫、信贷、以工代赈、社会帮扶等各类项目资金,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大力总结推广贫困村扶贫互助社经验,积极探索到户资金股份化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和资金的作用。

三是创新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将扶贫工作重心落实到村,依托村级扶贫互助社建设,实行项目滚动发展,从而形成了 “建设—巩固—提高—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还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扶贫政策和激励机制,拓宽社会帮扶渠道,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合力。

30年跨越焕发勃勃生机,新的起点必将铸就新的辉煌。2011年11月,中央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号角。新的《纲要》把定西市7县区整体纳入六盘山片区进行扶持,为定西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过去30年的艰苦奋斗,定西实现了历史巨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相信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定西人民一定能够励精图治、奋勇争先,继续把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努力把定西建成全国扶贫攻坚试验示范区,走出一条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调研组成员:陶学平、张全有、李俊、张定华、王立刚、王浩、郝鹏飞、李伟国、姚尚勇、姚建武、李勇、赵伟忠、王金龙)

(《中国扶贫》杂志)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