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扶贫开发(1978-2010年)概要

2012年08月09日15: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工作 农村贫困人口 1986年 农村贫困地区 扶贫规划 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经营 农村改革 扶贫经验

专栏中国政府组织自愿移民搬迁的方式

l    插户移民,即由贫困户自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l    政府建移民开发基地安置移民,即政府解决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发展生产。

l    吊庄移民,即采取搬迁初期两头有家的形式,待移民点得到开发,生产生活基本稳定后再完全搬迁。

输出贫困地区劳动力。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并增加收入,国家鼓励并组织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劳动者通过异地就业提高了收入,并学到新技术、新生活方式、新工作方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许多西部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向西部传播东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和技术的使者。

实行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相结合。在贫困地区的开发中,中国政府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通过科技扶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特别强调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这对贫困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借鉴国际反贫困经验,不断扩大与国际组织在扶贫领域的合作,并有了明显进展。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在扶贫方面的合作最早,投入规模最大。世界银行与中国目前已经开展的西南、秦巴、西部三期扶贫贷款项目,援助总规模达6.1亿美元,项目区覆盖9个省区、91个贫困县,项目建成后将使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问题。此外,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与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扶贫开发项目和研究项目。

专栏17 中国世界银行扶贫贷款援助项目

1、中国西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于1995年7月开始在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最贫困的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实施。项目总投资42.3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2.475亿美元,国内相应的配套资金为21.8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三产业开发、劳务输出、教育、卫生、机构建设和贫困监测等8个方面。项目建成后将使项目区350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问题。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跨行业、综合性的扶贫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利用外资规模最大的扶贫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进入收尾阶段。

2、中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于1997年正式在四川、陕西、宁夏三省、区最为贫困的26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设施。项目总投入29.88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1.8亿美元。项目建设内容在西南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小额信贷试验项目。项目建成后将稳定解决秦巴山区23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3、中国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在内蒙古、甘肃、青海三省区最为贫困的20多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实施,项目建成后将使超过200万的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问题。

四.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

中国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妇女等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他们与其他贫困人口同时脱贫。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相当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八七计划”期间,全国348个少数民族地区县和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有257个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政策、措施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和特殊照顾。在核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时,对民族县给予特殊照顾,提高标准,扩大扶持范围。在安排中央扶贫资金时,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从1994年到2000年,国家共向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投入扶贫资金432.53亿元,占全国总投资的38.4%。

经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中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八七计划”期间,农村贫困人口由48万人减少到7万多人。二是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八七计划”期间,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592个贫困县平均增长水平28.7个百分点。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残疾人扶贫

中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生活处于贫困状态。1992年全国有贫困残疾人约2000万。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残疾人扶贫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将残疾人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家扶贫计划,统筹安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经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都有残疾人扶贫配套实施方案。1998年国家专门制定《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年)》,确定残疾人扶贫的目标、任务、途径、措施、政策,对残疾人扶贫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相应制定了本地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安排专项贷款,开展残疾人扶贫。从1992年起,国家设立康复扶贫专项贷款,对贫困残疾人予以扶持。到2000年,累计投放贷款26亿元。各地还大力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到人,将小额信贷作为残疾人扶贫的主要方式。

——加强基层残联扶贫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到2000年底,全国贫困县都建立了残疾人服务社,在全国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残疾人扶贫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选择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开发项目和方式。针针对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残疾人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那些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种植业、养植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在项目选择上更加强调适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配套,兼顾残疾人特点的项目;选择资金覆盖面大、效益到户率高、与直接提高贫困残疾人收入有密切联系的项目。

——通过培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能力。“八七”计划期间,扶贫系统为农村残疾人举办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实用生产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辛勤劳动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温饱,很多人还成为技术能手和脱贫致富的典型。

经过努力,中国贫困残疾人口数量明显减少,近十年有1000万人解决了温饱,到2000年底贫困残疾人口下降到979万人。

妇女扶贫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妇女脱困问题,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动员贫困地区妇女积极参与脱贫行动。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的支持和带动下,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众多妇女脱盲,一些妇女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并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成为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带头人。中国最大的妇女组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通过建立扶贫联系点、联系户,开展文化技术培训和小额信贷,组织贫困地区妇女劳务输出、手拉手互助,以及兴办妇女扶贫项目等多种形式,先后帮助347万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国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注贫困妇女,支持各种帮助贫困地区妇女的社会救济活动。如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专门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援助西部缺水地区妇女的“母亲水窖工程”等,为加快农村妇女脱困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到2000年5月,“幸福工程”已投入资金1.45亿元,救助107472人,受惠人口达48.3万人。到2000年7月,“春蕾计划”共集资3.3亿元,使105万失学女童重返学校。

专栏 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开发的肯定

世界银行:中国过去20年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就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的这一成就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提供了一种模式。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扶贫开发有许多经验,只得其他国家学习。中国扶贫领域取得的成就,在亚洲首屈一指,中国政府完全可以为之骄傲。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到20世纪末,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左右,“八七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扶贫开发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 “八七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保证了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稳定,而且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