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8月19日,广汉石亭江大桥在洪水冲击下不断晃动,两节车厢悬吊在水面上,车厢里哭喊声一片,下面是咆哮的河水。
这是当天发生在宝成线广汉段石亭江大桥上的一幕,一列由西安开往昆明的旅客列车在桥上遇险,1300多名乘客被困车中。
当53岁的村民曾令述冲上大桥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两腿发软。但顾不上害怕,曾令述和村民们冲到车厢旁,一边大喊“桥快塌了,赶紧出来。”一边捡起路基上的石头,狠狠地砸碎车窗玻璃,拼命往外拽着乘客。干瘦的曾令述记得,自己一个人就拽出了12个。
最后一名乘客终于逃出车厢,一群人拼命往桥头跑,还没等大家完全下桥,两个桥墩就相继倒塌,两节车厢轰然落入水中,瞬间被冲出200多米。
“好险!”跑下桥的曾令述这才觉得身体一阵阵发虚:“这次真的是在赌命了,虽然素不相识,可谁能见死不救呢?”
列车石亭江遇险,民警、村民和铁路工作人员用石头砸、榔头敲,共同为乘客打开逃生之门。短短20分钟,1300多名乘客全部安全脱险,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
灾害的不断侵袭,激发了人们抵御灾难的智慧与力量。“消息树”、“救命卡”……一项项高效科学的防灾办法,构筑起密实的预警避险网,将死神甩在了身后
如果没有及时预警,许多人可能被无情的泥石流夺去生命;
如果没有避灾预案,数十万人将在漆黑的雨夜里迷失方向;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百折不挠的四川人民,在接踵而至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面前,将对汶川大地震逝者的纪念化作保卫生命的智慧和勇气,将对大自然的敬畏化作科学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行动。在破坏巨大、突发性强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他们用一整套科学的救灾减灾制度和先进的防灾避险机制,创造出成功避险的奇迹。
8月12日深夜,绵竹市清平乡,暴雨如注。
当人们多数已沉沉入梦时,很多人却在这里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从乡党委、政府,到各村村委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电话铃声不断响起。
3天前,清平乡接到暴雨预警。全乡1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随即全部进入全天候监测状态。每一条水沟边,每一个山崖处,都有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
时针指向11时50分左右。各个监测点几乎同时传回消息: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
清平乡立即启动一级预案。全乡待命的38名工作人员,分成4个小组,拉响警笛警报,沿途用喇叭不断喊话,通知村民撤离。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庭,工作人员必须敲门确认。
睡梦中的陈进孝、袁连芳夫妇被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惊醒:“马上撤离,泥石流要来啦!”夫妻俩立即起床冲出家门,按照规定路线向安全地带跑去。
几分钟之后,轰隆作响的泥石流倾泻而下。袁连芳回头一望,自家房子几秒钟就不见了踪影。“幸亏干部敲门喊醒了我们,不然我们两口子就没命了!”站在山腰上的袁连芳说。
清平乡53岁的马丛森庆幸自己接受过逃生训练:“警察敲开我家门后,我慌慌张张地出来一看,大家都在沿着逃生演练的路线在跑,于是我也跟着大家一口气儿跑到了地势高的地方。”
就在马丛森跑出去没几步,他家的房子就被淹得只剩一个顶。“10秒钟,就快了10秒钟。”老马一个劲儿地说。
正是比泥石流快上的这么短短几秒钟,不仅救了老马,也救了清平乡数千乡亲的生命。
当死神的脚步迫近时,清平乡5400多名乡亲正是沿着平时演练时划出的一条条“生命线”,在短短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安全撤离。
几乎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色足村,也面临着一场生死考验。
地处大山深处的巴底乡色足村,也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因为之前接到了预警,村主任巴龙阿郎不敢有丝毫大意,一直蹲在村口的大沟边查看水情。
凌晨3点,雨下得更急了,大沟里水位不断上涨,甚至开始发出刺鼻的腥味儿。这是发生泥石流的前兆啊!经验丰富的巴龙阿郎立即拉响了村里的警报器。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寂静的黑夜。126名村民在值班人员的带领下,仅用十多分钟,就撤到了安全地带,无一伤亡。村民们说,警报器就是大伙的“消息树”。
村民卓玛和丈夫各抱起一个光溜溜的娃娃,冲进了几乎暴雨如注的黑夜。这时他俩才发现,平时村里举办的逃生演练是多么的宝贵。
“当时外面一片漆黑,如果没参加过演练,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往哪跑。黑灯瞎火的,我们可能直接就跑到泥石流冲过来的地方去了。”卓玛说,平时搞逃生演练时,大家还嘻嘻哈哈地不在意。没想到,这次全靠它救命了。
“在我们巴底乡,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张《地质灾害明白卡》,上面既标记着灾害隐患点,也画上了避险路线,只要按着上面的路线跑,肯定没错。”巴龙阿郎说,“这张卡,就是百姓的‘救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