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村民孔令枝初步脱贫后,拉着帮助过他的仲贤法师的手说:“走,到我家喝茶去!”资料图片
○省佛教协会倡议,佛教界按照自愿帮扶原则,发动100间以上寺院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1000户以上贫困农户。这是实践六祖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佛教界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其中光孝寺捐资100多万元帮助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升大补习班,使120名劳动力全部就业,升大补习班毕业的70名学生高考全部上线。
在人们的印象中,僧人一般是常年坐在庙堂念经,与社会较为隔绝。而近3年来,在广东省成百上千的扶贫队伍中,有一支最为特殊的队伍就来自寺庙:寺院扶贫。
从2008年起,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倡导、省佛教协会发起的“百寺扶千户”扶贫计划实施以来,全省549间寺院参与帮扶贫困户1674户,捐款共计1430万元。我省佛教界的这些善举,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同时,僧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展示。
昨天,笔者从广东省民族宗教委独家获悉,今日,佛教界将为“百寺扶千户”扶贫计划再捐出1640万元。省民族宗教委主任陈绿平说:“我省佛教界不仅付出了金钱,也付出了爱心。为帮助高寒山区群众搬迁,他们已经捐出300万元安置费,又承诺:只要省里继续安排搬迁,佛教界就会向每一户搬迁人家捐1万元。这笔善款不会封顶!”
将弘法利生传统与扶贫济困结合
陈绿平认为:政府部门本身的力量有限,而社会资源却潜力巨大。省民族宗教委所负责的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都面临艰巨的任务,那么能不能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让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呢?
于是,省民族宗教委向广东佛教界提出:佛教界要将佛教“弘法利生”的传统与扶贫济困的任务结合起来,一边服务和谐社会,一边建设和谐宗教。
2008年,在省民族宗教委的指导推动下,省佛教协会发出倡议:全省佛教界按照自愿帮扶原则,发动100间以上寺院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1000户以上贫困农户。省佛教协会会长释明生说:“这是我们实践六祖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的实际行动。”
省佛教协会对任务作了分配: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6个市的寺院,主要扶持我省民族地区的贫困农户;其余15市的寺院重点扶持本地贫困农户。通过每年做1至2件实事等方式,帮助贫困农户解决看病、住房、读书等生活困难,发展生产,逐步实现脱贫。
从此,佛教界积聚的社会资源,从过去零散地捐助贫困人群,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口扶贫。3年来,全省已有549间寺院参与帮扶贫困户1674户。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48间寺院,帮扶粤北民族地区420多贫困农户,其余15个市501间寺院扶持当地贫困户1250多户。寺院各尽所能,积极筹集资金。
出资建设32间标准蚕房帮致富
贫困户以往“想致富、没技术”。因此,我省佛教界认识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是关键的一步,于是在帮扶时侧重投资,以提升贫困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并积极发挥有一技之长的信徒人士的作用,帮助困难群众掌握脱贫致富的技术。
肇庆市民族宗教局强调,寺院帮扶资金一定要用在关键项目上,确保受援的每个农户都有项目,早日脱贫致富。肇庆市永固镇保良村农户孔令枝在寺庙的帮助下,将扶助资金用于养鱼,3个鱼塘每年利润达6000元。
连南瑶族自治县连水村是我省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也是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的对口扶贫点。为了带动全村蚕桑业的发展,解决贫困户建设蚕房的资金,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法师等经该寺执事会讨论,决定出资70万元,帮助该村集体建设32间标准蚕房,分给贫困户养蚕。同时,还出资帮扶了60户贫困户。
当笔者来到这里,身穿瑶族盛装的农妇盘六妹喜笑颜开地说:“我家只有我一个劳动力,过去种些花生玉米,年收入3000元,一直是贫困户。去年以来,我分得1间扶助贫困户的蚕房,靠种桑养蚕和种油茶,收入超过1万元,总算脱了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