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北方遇罕见干旱 减灾救灾行动
· 中国出现大范围气象干旱 河南受灾最严重(组图)
· 中央财政再次急拨3亿元支持冬麦区抗旱救灾
· 中国北方旱情持续发展 七小麦主产省旱情一览
· 气象干旱已波及12个省份 特旱区达50年一遇
· 中国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旱灾成因
· 国家气候预测室主任驳四川大地震致旱说法
2009年2月3日,自2008年10月下旬至今,河南省已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雨,全省受旱面积达63.1%,遭受到自1951年以来特大旱情。
天灾的魔影总是不期而至,它不断地变幻着形态,或是以台风的狂暴,或是以暴雨的凶猛,或是以高温的酷热,或是以地震的惨烈。现在,它又以干旱的形态,带来家园的凋敝、财产的侵蚀、民生的苦难。
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消息显示,二00八年十一月以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这些地区的气象干旱已对当地冬小麦生长造成较大影响。
节后突闻抗旱声,北方久已未下雨。旱情之重,被谓为历史罕见,甚至致使一些地区将陷于绝收之境。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以及其他一些中央高层,纷纷批示要求全力抗旱,以期夏粮能有好收成。这场抗旱,注定又是一次全民关注的救灾工程。
天下粮仓,民生福祉。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不禁令人再次忧心起粮食安全问题来。许多年以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专著《谁来养活中国》,质疑21世纪初中国的粮食安全。去年全球出现粮价猛涨甚至产生“粮荒”的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再次遭到诘问。毕竟,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并没有扔掉进口拐杖。“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在,这场罕见大旱,自然让人忧心粮食缺口放大,带来粮食安全隐忧。
面对干旱中那一块块裂开的土地,面对在灾难中苦苦挣扎的苍凉背影,人们不禁要叩问,我们的水利设施到底利用得如何?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之命脉。然而,这些年,媒体多有报道,许多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处于吃老本境地,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效益衰减,造成“涝不能排旱不能浇”。而且,许多地方水利设施上缺乏创新,投入不足,致使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所谓天灾常伴于人祸,大旱之下,应该催发我们去审视,在水利建设上,我们到底有多少失职行为。
当然,当务之急,还是将全社会的责任,所有的情感,都凝结于全力抗旱、守望相助之上。以人为本,当然是所有救灾的第一要义。事实上,旱情现在甚至已让一些地区出现严重缺水状况,这时候,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依靠科学指导调度,保证生活用水的正常供给。这就要求,不要再出现保证生产用水还是保证生活用水这类低级的争论。毕竟,干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挣扎在岸上一条鱼,最渴望水的恩泽。这样的思泽,就是救助机制与救助细节的完善,就是对救助对象的真正有效覆盖。
干旱与其他灾害性天气又所不同,现在,如何以最大的科学与理性,来让民生不至于在这场灾难中付出过多的苦难与代价,值得思索。也就是说,抗旱需要尊重自然,需要依靠科学。需要我们集纳智慧,以理性的力量,果断地做出科学决策,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少,使每一个受灾的生命都真切感受到守望相助的力量。这本身也是在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我们期待,政府部门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知情权,比如,相关灾害信息的及时通报;公共资源是如何最大程度向民生倾斜的;相关部门有没有尽早承诺与落实对灾害损失进行补偿问题。
此际,美国席卷而来的金融海啸风潮依然未尽,有消息称,金融危机导致约有两千万的农民工失业返乡。这时候,城市,他们是回不去了;乡村,乍现干旱的荒凉大地。此番情境,令他们情何以堪。不能迅速取得抗旱的成功,他们内心就会像荒芜的大地一样,无法植入希望的种子。一边是金融危机的侵袭,一边是干旱灾害的肆虐,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必须防止农民群体的利益遭受双重损害。否则的话,他们原本艰涩的现实生存,就会雪上加霜,进而带来更多的负面危害。
所以,围绕抗旱,各地现在应该迅速制定出应急机制,来弥合抗旱救灾中细节缺陷,最大程度地以人为本,让干旱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少,让庞大受灾群体感受到守望相助的力量,使他们免于金融危机与干旱的双重侵害。(作者:单士兵)
|